開眼eWeekly ﹥Content

《絕地救援》英雄的書寫


《絕地救援》的機巧就在於它是荒島求生類型的進化版:處境相似,本質不變,但是科技進步了,所以自力救濟的方式就多了。科技可以救活一部科幻片,本片的成功關鍵就在於善用知識來傳播娛樂效果,凡事皆有所本,皆有可能,再套用荒島求生的煽情公式,自然就能緊緊揪住觀眾的心。

如果「Friday」和「Wilson」這兩個名詞擺在一起,不能帶給你恍然大悟的「趣味」聯想。這篇文章對你而言,也許就變得既乏味又無趣。


「Friday」是一位土人的名字,Daniel Defoe的小說「魯賓遜飄流記(Robinson Crusoe)」的Robinson就是因為有「Friday」的出現與陪伴,他已經獨居24年的荒島時光,才不再那麼漫長孤單。

「Wilson」其實是一顆排球,《浩劫重生(Cast Away)》中墜機飄流荒鳥的Tom Hanks,就是因為有「Wilson」的陪伴,他才不會因為獨自一人困居荒島,而閒悶發慌,縱使「Wilson」根本不會說話。

同樣地,《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因為有著老虎的同舟相伴,PI才會在緊張惶恐中激發更多的求生意志。

以上的論述只是想佐證《絕地救援》的「絕地」特質:男主角Matt Damon飾演的火星任務太空人Mark Watney,在風暴來襲時受傷,被迫隻身留在火星上,他的處境與Robinson Crusoe或者Tom Hanks可有不同?



同樣是呼天不應,叫地不靈,而且在那個空曠的星球上,他根本別想找到「Friday」與「Wilson」相陪伴,但是他有高科技的人造衛星可依賴,只要他有辦法讓地球基地知道他還活著,也許就有救援部隊來到,前提是他必需「活著」。



絕地救援》的機巧就在於它是荒島求生類型的進化版:處境相似,本質不變,但是科技進步了,所以自力救濟的方式就多了。Mark Watney念茲在茲的是要讓自己活得夠久,才能夠等到幾百天後的救援部隊來到,就算沒有「Friday」和「Wilson」,他還是可以對著機器錄影寫日記,還是可以重覆聽著毫無品味可言的迪斯可音樂,最重要的是他是植物學家,他還會生水,也會放火,才有辦法在基地上營造適合土壞環境,種出馬鈴薯,否則早就坐吃山空,活活餓死的。

是的,火星求生記是絕大多數人一生難遇的傳奇,Matt Damon要實踐的其實是數倍於「魯賓遜飄流記」與《浩劫重生》的「絕地」重生,所有他用來突破困境的手法,都是科學理論的人間明證,觀眾的「無知」與「無能」,因此都反過來成了凸顯Matt Damon英雄形象的「落差」動能,是的,為了要成就他的英雄形象,編導沒空去搞那種精神分裂的獨居妄想症,即使他曾經有一段時間有如蓬頭垢面的野人,他還是會自我「修繕」門面,光鮮見世,樂觀進取的精神,正是英雄崇拜的必要條件,電影不去鑽他是否會因獨居一人而精神錯亂的牛角尖,讓英雄成為聖人,才能成就蓋世傳奇。

更重要的是他並不孤單。他能存活,原本已是傳奇,如何援救他,於是成為一個全球矚目的里程碑,此時的Matt Damon又搖身一變成為有攝影機實況轉播的「楚門」,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來幫忙,他能不能成功獲救?不也成為這場「實境秀」的最大噱頭與賣點?



科技可以救活一部科幻片,《絕地救援》的成功關鍵就在於善用知識來傳播娛樂效果,凡事皆有所本,皆有可能,再套用荒島求生的煽情公式,自然就能緊緊揪住觀眾的心,期待《搶救雷恩大兵》的神奇效應,能在火星上空再度搬演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20】 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