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過後:千年如一瞬
《靈異第六感》的導演M.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擅長拍驚悚片,只可惜《地球過後》的驚悚指數不高,只是花了很多心思與力氣去打造美術視效,卻又發揮不了太強導引與震撼效果。
美術設計的首要任務是:吸睛。先讓人印象深刻,再讓人尋思其內在邏輯,如果吸睛之餘,又能烘托劇情,更深化或者宏揚電影主題,美術的貢獻就更大了。
M.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執導的《地球過後》就很用力去打造美術視效,新,但是不鮮,而且還有些格格不入,正好是美術設計工程的負面示範。
《地球過後》的劇情設定在一千年後,地球也不再適合人居住,只得遷往Nova Prime這個星球定居,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飾演的Cypher Raige艦長,經常出外征戰,無暇照顧兒子Kitai(由Jaden Smith飾演),眼見兒子戰士升等考試未過,於是決心帶兒子移星訓練,不料卻遇上星暴,太空船被迫重回地球禁區,Kitai必需打敗地球上的兇禽猛獸,才能找回訊號發射器,求救返家。
《地球過後》的美術趣味分為文明和蠻荒兩大塊。首先,一千年後的人們住什麼樣的房子?玩什麼樣的電腦?其次,一千年後的地球,又會變成什麼模樣?設計師Tom Sanders的發想與執行,很可惜地,都還在原地踏步,欠缺千年時空的魅力與奇想。
先談地球。《地球過後》的噱頭之一就是人類離開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模樣?答案顯然是樂觀的,以前是人類獨大的污染世界,少了人之後,天上飛的,路上跑的和海中游的生物,都有著驚人的巨量,導演用了欣欣向榮的百獸樂園來嘲諷人類污染地球的罪孽(也確實在低度開發的原始森林中找到合宜的拍攝場景),可是,同為哺乳動物,猿猴、野狼或抹香鯨都能成群來去,美麗的地球何以唯獨人類活不下去呢?還得吞食氧氣餅乾,才有精力繼續拚戰?
先做了設定,卻不適用生物邏輯來檢驗,這是《地球過後》美術設計的第一個盲點。
其次,千年後的科技人生究竟是什麼情貌。Tom Sanders的定義是人類還是要用手,還是得吃喝拉撒,變化不可能太大,有了這個前提,《地球過後》有機會重新定義打造的科技人生就喪失了前衛的主導機會,還真讓人扼腕。
《地球過後》描寫的千年後住宅是造形很像船帆的建築,「綠建築」的概念據說是Tom Sanders的設計始意,但是電影只浮光掠影帶過其外觀,看到那些再沒有門窗的設計,傳統門窗改成了斜掩的白帆布簾,那是能防蟲擋蚊?還是遮光避風?看著威爾.史密斯側身進入兒子房間的動作,或是鏡頭往外拉,帶出綠建築的外貌景觀時,我們只看到了設計,沒看見讓人驚歎的「實用」巧思,亦即一切只是「設計」,求其特殊,求其吸,卻少了後續的震盪或感動,亦即一切只是踵事添華的道具,未來景觀或許有此風貌,至於何以如此?就無法亦無需深究了。
比較失望的則是太空艙的安全帶,千年之後的太空旅行,我們還是得繼續綁著與現在汽車安全帶一模一樣(噢,不,更寬,更粗壯了些)的安全帶嗎?連急難事故的急救呼吸器,也還是當下飛機的同種配備,這樣的千年科技有任何前衛功能?
同樣地,威爾.史密斯手上把玩的平板電腦,不也只是把現今的金屬材質改成紙本而已,那亦是21世紀的我們都已知道的科技趨勢,那和千年又有何關連呢?至於手臂上的地圖偵測器,不也是當下GPS導航系統的進化版而已嗎?是的,我是挑剔的,未來必然是從當下出發的,但是未來與當下如果只有一步之遙,只在隔壁,那種千年未來,不也魅力大失了嗎?
《地球過後》的最大問題其實在於一切都只是原地踏步,但卻想套用千年框架,營造一個未來想像,但是強大的地心吸引,讓那艘遇上星暴的太空船,還是乖乖回到了地球,電影如此,科技如此,《地球過後》白忙了一場。電影中威爾一直要單身涉險的傑登靜下來,單腳下跪,或許這也是他向影迷致歉的身影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