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卡廷屠殺:電影與人生


電影取材人生,人生盡在電影中,我的電影人生其實是兩者相互流動的。

地理上,波蘭距離台灣非常遙遠,文化上,波蘭電影卻台把灣人的心拉近了不少。


我在四月十日晚間,才真的明白了「天涯咫尺」的道理,也更明白了電影的文化傳承力量。


那天白天,外電大量湧進了俄羅斯空難訊息,一架俄製圖波列夫--154(Tupolev Tu-154M)型總統專機墜毀在俄羅斯西部城市斯摩林斯克(Smolensk-North)附近一座森林墜毀,機上九十七人全部罹難。


死傷慘重的空難,讓人聞之驚心,但是更引人關注的卻是飛機上的乘客幾乎就是波蘭政壇精英,包括了波蘭總統列赫.卡辛斯基(Lech Kaczynski)夫婦、央行行長、最高軍事首長及其他政府高官,一時俊彥一夕之間全數罹難,則又是另一則讓人注目的政治焦點。


但是細讀了外電電文,才知道這群人是準備搭機前往俄羅斯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卡廷」屠殺事件70週年紀念。「卡廷」,讀到這兩個字,我猛然想起了2008年看過的一部波蘭電影《愛在波蘭戰火時》,原本的波蘭片名不就叫做《Katyn》嗎?《愛在波蘭戰火時》講的不就是波蘭精英在卡廷遭到大屠殺的往事嗎?   原本只是一則外電,原本只是一場空難,卻因為電影做中介,視野不同了,感觸亦更不同了。


愛在波蘭戰火時》是波蘭名導華伊達的作品,他試圖重現,1939年蘇聯與德國瓜分波蘭,蘇聯軍隊把一萬五千名關在集中營裡的波蘭軍人全數槍決掩埋的卡廷屠殺事件真相。死了一萬五千人,有屍體可做證,但是殺人的蘇聯卻否認到底,還先後製作了各式紀錄片栽贜給德國,一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領導人葉爾辛才公開承認卡廷血案是史達林下令執行,但也經過多次折衝後,俄羅斯才正式認罪,於是才有了卡廷屠殺事件70週年的追思紀念,也才發生了波蘭精英一夕滅絕的空難慘劇。


歷史怎會如此巧合?卡廷是被詛咒的名字嗎?這兩個問題是得不到標準答案的,但是這起空難卻讓我更堅信了從電影認識世界,其實是文明溝通的便捷孔道。


世界不大,而是我們的視界太小,歷史不長,而是我們的心眼太窄,台灣的點點滴滴我們都尚且不能全盤掌握,更別說萬里之外的波蘭,更別說七十年前的卡廷往事了。有的電影純粹只是娛樂,看完一切就結束了;但是有的電影則矢志做文化精華的傳薪者,創作者要把畢生研究心血,多年積累功力一次展現,兩小時看完一部電影,等於看完創作者上窮碧落下黃泉,四方蒐集而來的生命知識,勝讀一部小說、一頁歷史或者一本調查報告,錯失了這類電影,其實是可惜的文化失落,沒看過《愛在波蘭戰火時》,這則墜機新聞,不過就是一場不幸災難罷了;正因為看過《愛在波蘭戰火時》,這則墜機新聞有了歷史連接,有了時空縱深,有了情感牽動,電影不只是電影,新聞不只是新聞,電影與新聞交融合流的過程中,你會明白自己其實更接近世界公民了。


但是,光光一部《愛在波蘭戰火時》還是不夠的,空難發生後,波蘭舉國哀悼,很多人趕到卡廷紀念碑前去獻花哀悼,那座紀念碑的造型其實是非常暴力,非常哀傷的,整體造型就是一把步槍刺刀直接穿過人身,歷史的傷痛,無盡又無聲的哀嚎,就這樣一直迴盪在紀念碑的四周之中,看到這則外電照片,誰能沒有感覺?就算沒看過《愛在波蘭戰火時》,就算不知道卡廷事件,看到這個雕塑,波蘭人的血淚似乎就已直接撞進了我們的心中了。


後記:空難發生後,俄羅斯國營電視台已經於十一日晚間的黃金時段,播放這部《愛在波蘭戰火時》,算是很有誠意地去面對歷史公案,讓不知道祖先做過什麼罪行的當代俄國人開始去面對歷史傷痛。


另外,俄羅斯總理普亭(VladimirPutin)也公開批判蘇聯在卡廷犯下的罪行,一件當代悲劇,若能因此化解歷史宿怨,也算是德報。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266】 201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