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控制》:黑白影像音樂魂


人生是彩色的,但是黑白影像的節制美學或許更讓人看清楚生命本質。

看完導演安東.寇班(Anton Corbijn)的新片《控制》,你一定會有三個問題:第一,電影為什麼是黑白的?第二,男主角的手腳動作何以那麼生澀怪異?第三,電影中的歌曲不是可以琅琅上口的老歌,為什麼卻能讓腳跟著抖,頭跟著點,身體跟著扭?


這三個問題其實是《控制》的特色,也是電影最迷人的所在。


本質上,《控制》屬於歌手傳記電影。主角是只發過兩張唱片,1980年才二十三歲就在家上吊自盡的歌手伊恩.柯帝斯(Ian Curtis),他是「Joy Division」樂團的主唱,這個樂團在短短三年內就紅遍英國,卻也因為他的早逝,成為搖滾音樂史上?然而止的一頁傳奇。


歌手傳記電影通常採行的公式是:發跡、變質、沈淪和救贖。《控制》並未脫離這個公式,因為電影紀錄重現了伊恩.柯帝斯從歌迷到歌手的身心歷程,只是他來不及回頭,也來不及重生,黑白電影的形式相當程度反應了伊恩在曼徹斯特工業城成長的慘綠時光,他長得不帥,也不是音樂神童,上課也常晃神(後來才知那可能是癲癇症的早期症狀),常把詩人華滋華斯的詩掛在嘴邊,常會打赤膊躺在床上抽菸,還嫌不抽菸的女生非他族類…總而言之,初亮相的伊恩,平凡得只像是尋常的鄰家男孩, 早早就搭上了女孩,傻傻就求了婚結了親,然後莫名其妙就當上了爸爸,卻一直不知道該如何對女兒說我愛你…他的生命找不到太多的色彩,黑白因而成了一種符號與姿態。


黑白質感的影像不只是讓伊恩的平凡人生有了「樸實」外貌,更重要的是黑白影像創造的節制冷感,正好突顯了1970年代末期一些小樂團的發跡真相,太多的人只是愛玩音樂的小男生,不懂行銷,不懂包裝,只懂音樂,也只愛音樂。特別是伊恩白天還要在職業介紹所上班,規矩打著領帶,細心地扮演公僕角色;上了舞台, 也沒有人教他如何唱歌跳舞,個人本色成了他最鮮明的註冊商標,發自內心的真誠嘶吼也因此成了歌迷直接聽進心坎的互動共鳴。黑白影像註記了他的簡樸人生。


伊恩唱歌時的動作很古怪,下半身很僵直,兩隻身卻像過動的機械手臂不停地舞動著,不協調不規律的肢體語言,突顯了他獨樹一格的演唱風格,比起其他深諳音樂節奏,擅長肢體扭擺的流行歌手,他顯得拙襆與稚嫩,他從來都不是天王,但是所有的抖動卻像他的歌聲一樣來自他的內心,就像他創作填寫的歌詞與音樂一樣,不但挖心掏肺,而且才華洋溢,你就很難不受感動。


人紅了,誘惑就多了,身心都起了變化,一般歌手不是嗑藥吸毒,就是濫交淫狂;伊恩的身體變化來自他的宿疾,與毒品無關;《控制》唯一著墨的重點是改變伊恩生命結局的一場外遇戀情。他可以拋妻棄女,他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他在享受新戀情的時候,雖然會承認早早成婚是一椿錯事,同樣地在面對好友時,也嚷著他恨新歡,兩段愛情都曾滋潤他,也都撕扯著他的肉體與靈魂,他想要兼顧,卻難以得兼,無解的痛苦伴隨著巨大的疾病襲來時,他的決定似乎也不是太意外的事,畢竟他還只是個二十三歲的孩子,名氣、疾病與愛情都超乎他的雙肩與心靈所能承受的重量了。


黑白影像少了彩色著墨,使得我們得以一直保持著客觀距離看著山姆.雷利(Sam Riley)所飾演的伊恩.柯帝斯,最後的工作字幕其實播放著「Joy Division」樂團最經典的幾闕樂章,聽著聽著你的腳就開始抖了起來,頭也跟著點晃了起來,你突然就明白了為何後世的樂評家要說:「沒聽過Joy Division的音樂,別說你懂搖滾樂。」你也才赫然明白,《控制》其實是一部精密算計的音樂電影,只有捉住了伊恩.柯帝斯的本質,你才會珍惜伊恩.柯帝斯留給世人的音樂遺產。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166】 200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