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莫迪利亞尼:起舞弄影


有一天晚上,莫迪在酒館遇見了珍妮,在下過雨的夜晚,陪著她漫走向1920年代的巴黎街頭,夜色迷離,光影如夢,兩人從握手到相吻,繼而婆娑起舞,雖然導演 不用特寫,只強調光影,但是影像效果如夢似幻,既有質感,又有魅力,此時,耳畔傳來了法國女歌手Edith Piaf演唱的名曲「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韻律搭配影像,煽情到了極點。

花前月下,如果有美麗的音樂在耳畔響起,那一定是醇厚如夢的甜美歲月了。


畫家電影《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中,、狂放不羈的莫迪利亞尼(由影星安迪.賈西亞飾演)與一位畫室女學生珍妮(Jeanne Hebuterne,由艾莎,齊柏斯汀飾演)有肌膚之親,女方甚至還冒著被老爸逐出家門的危險,心甘情願為才氣縱橫,卻懷才不遇的莫迪生下了一個女兒。有一天晚上,莫迪在酒館遇見了珍妮,在下過雨的夜晚,陪著她漫走向1920年代的巴黎街頭,夜色迷離,光影如夢,兩人從握手到相吻,繼而婆娑起舞,雖然導演 不用特寫,只強調光影,但是影像效果如夢似幻,既有質感,又有魅力,此時,耳畔傳來了法國女歌手Edith Piaf演唱的名曲「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韻律搭配影像,煽情到了極點。


這其實是非常像廣告片的拍攝手法,視覺意像處理到了一個極致,再用音樂魔杖點化一下,情緒飛揚,芳香四溢,效果就完成了。


問題是,這是畫家的傳記電影,不是在巴黎街道賣咖啡或牛角麵包的廣告片,「玫瑰人生」的出現美則美矣,卻有如玫瑰上的刺,狠狠地刺了編劇兼導演米克.戴維斯(Mick Davis)一下。


莫迪利亞尼是1884年在義大利出生,1920年就因酗酒而肺炎發作,死於結核性肋膜炎。在人世間只停留了短短的卅五年歲月,他的名言:「我要的是短暫卻 完整的生命。」因此成了自傳人生的最佳註解。他的珍妮的戀情,據考據,大約就發生在1917年到1920年之間,他一死,珍妮也隨之自殺,真情確實感人。



問題就在於「玫瑰人生」的走紅年代。


「玫瑰人生」的音樂是由Louiguy 和 Marguerite Monnot創作的,1946年由Edith Piaf唱紅,距離莫迪與珍妮在街頭跳舞的年代,大約晚了二十八年。


也就是說,如果莫迪和珍妮共處的花前月下真的有音樂,傳入大家耳朵的應該是那個年代的浪漫音樂,而非一首當時還沒有誕生的音樂,電影此時用了「玫瑰人生」 的歌曲,雖然情境極美,卻是完全不寫實的處理,只像21世紀另外新拍的廣告片,隨意拼貼知名音樂,有現代的靈魂,卻頓失了時代的座標,讓人不禁頓生「今夕是何夕」的惆悵與不解。


並不是古裝歷史電影就非得搭配那個時代的音樂不可,描寫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1492》就採用了范吉利斯的電子音樂來打造主題樂章,氣勢雄渾,並沒有 人質疑哥倫布的年代怎麼會有電子樂器,也沒有人建議配樂家用管弦樂來打造傳統史詩氛圍,電影配樂很多時候是講求意境和氣氛,年代考據不是最重要的一環,而 且多創造新曲,就不致於面臨到考據上的時地不宜問題。


莫迪利亞尼夜遊巴黎的年代,琵雅芙應該才三四歲,還是跟著祖母在妓院裡瞎混的可憐丫頭,還沒有人知道她有唱歌天賦,更不可能唱過「玫瑰人生」了,一部傳記 電影卻在史實考據上摔了一跤,確實挺可惜的。還好,多數人看電影不會去做音樂考據,畫面美,音樂動聽,就夠了,剩下的爭議就留給電影癡去打筆仗好了。

作者:藍祖蔚 【藍藍的movie blog】

本期焦點-【v.115】 200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