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SC】莎翁隨便聊系列Talking Shakespeare─與海倫米蘭
海倫米蘭提到對莎士比亞的第一個印象──14歲的她在業餘劇場裡第一次看了《哈姆雷特》。沒有名導名演員,也不是很專業的製作,但她很慶幸與《哈姆雷特》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劇場而非課堂。
繼上週介紹的伊恩麥克連爵士之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SC)的Talking Shakespeare系列迎來了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女爵。儘管全球觀眾所熟悉的Helen Mirren成就多數在於傳播更廣的好萊塢電影,但在英國劇場界Helen Mirren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熟面孔,每次回歸必創口碑。在上世紀七零年代,Helen Mirren初出茅廬後的絕大多數的時間給了RSC,不計角色大小,單純以莎劇演員的身份展現精湛演技。
海倫米蘭與莎士比亞
在這場線上座談裡,Helen Mirren不能免俗地提到對莎士比亞的第一個印象──14歲的她在業餘劇場裡第一次看了《哈姆雷特》。沒有名導名演員,也不是很專業的製作,但她很慶幸與《哈姆雷特》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劇場而非課堂,那是Helen Mirren最開始對演員這個職業感興趣的契機,也讓她往後在職業生涯中每每看到台下的青少年觀眾,總是想起當年被啟蒙的自己而油然升起啟發下一代的使命感。
Helen Mirren也提到真正自覺可以駕馭莎劇演出是在32歲時的《亨利六世》裡,在某一個瞬間,她發現一半的自己留在原地,另一半的自己超前了台詞劇情往回包抄角色。那一刻,她終於體會到了莎劇演出最過癮的部分。
海倫米蘭《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1998年英國國家劇院
女演員在莎翁劇場
多年來女演員在莎劇上的地位總是比不上男演員,儘管莎劇中有許多精采的女性配角,但位居主角地位的空間幾乎只有《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中的Cleopatra。很有趣的是,在許多戲骨等級的女演員口中,Cleopatra是一個艱難到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角色,Eileen Atkins曾表示她收到過邀請但是根本不敢接,Dame Maggie Smith則表示她接了邀請但是只敢躲在美國演,而Dame Helen Mirren卻曾先後在Old Vic和英國國家劇院演出Cleopatra並廣受好評。對於這項了不起的成就,Helen Mirren指出Cleopatra最具挑戰的部分在於要如何在一個並不出色的故事線裡面,展現這個不討喜角色的魅力,而她分別在小劇場與大製作裡面演出過這個角色是很令人滿足的事。
海倫米蘭於2010年女性版電影《暴風雨》中飾演帕斯貝若女爵
在二十歲以Cleopatra於青年劇場初試啼聲之後,剛畢業的Helen Mirren被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簽下,開啟了為期十多年以莎劇為主軸的演藝生涯,這段時間裡她演過莎翁筆下無數女性角色,其中不乏在劇本中不佔主要地位的女配,例如《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中的Hero、《理查三世》中的Lady Anne、《哈姆雷特》中的Ophelia、以及《仲夏夜之夢》裡幾乎所有女角。Helen Mirren很遺憾表示在她的年代,女演員在莎劇裡面能夠得到的機會真的不多,也因此她格外欣慰於今日劇場中流行的莎劇性轉,例如前些年由Glenda Jackson所領軍的女版《King Lear》,這不僅讓女性有機會挑戰莎翁的重量級角色,更重要的是女演員能夠有機會去體會這些男性角色口中的深刻台詞。
劇場中的莎士比亞
最後談到英國人普遍對莎士比亞的厭倦恐懼,Helen Mirren對現今英國教育體制裡教導莎翁作品的方式頗不以為然,她主張莎士比亞根本不應該出現在課堂上,莎翁寫的是劇本,從古至今,劇本只有在劇場才能發揮她的魅力。沒想到此番言論被英國媒體大肆渲染,引發隔天的輿論大戰與英國教育界人士的討論回應,即使媒體有斷章取義或小題大作之嫌,Helen Mirren在這場RSC專屬的會員座談裡還是成功地發揮了前輩演員的影響力,讓英國各界再次檢視對文化遺產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再一次的,英國劇場驚人的文化傳承使命感促使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對現狀有不同的想像,或許這也是英國演藝圈讓人著迷之處吧。
Talking Shakespeare系列活動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RSC)所主辦,在武漢肺炎期間以現場線上座談的方式與資深演員閒聊他們背後與莎士比亞的深刻淵源,觀眾只要以二十到五千英鎊的價格加入不同等級的RSC年度會員,就能參加座談,揭開台前幕後的神祕面紗。
作者:Angela Tung
【Angela的劇場評論- Both Sides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