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縮小人生》觀後感:喔不,電影格局隨主角也縮小了


電影主軸不清外,在說故事上,《縮小人生》又過於直述,偶有幽默但少有火花,幾個火花都仰賴演員的表演,克里斯多夫沃茲的豪放和麥特戴蒙的憨厚,與全片火花最大而感人的是周洪的一段獨白。

社會的制度與結構假如能不斷日新又新的更變,邁向更好、更完善的地步,人類的社會就會越來越和諧美滿?

曾執導《繼承人生》的導演亞歷山大潘恩,和編劇吉姆泰勒於電影《縮小人生》中,編造了一種人類全新制度、一種充滿美好未來想像的「縮小」科技,看似能帶給人類新希望,緩解人們耗費地球的生態資源,為愛護地球盡一分偉大心力;但事實上,事情不會那麼順利。導演亞歷山大潘恩知曉人性,他以《縮小人生》電影前一大半的劇情詳細又仔細地告訴觀眾,再好、再美的願景/制度,一旦被人所用,就變了調。


在電影中,由羅夫拉斯加德飾演的瑞典科學家,運用一筆龐大資金研究縮小計畫,諷刺的是,羅夫拉斯加德所擁有的那些資金來自一戰當年發明毒氣的科學家所留下的財產,他們因後悔毒氣帶給人的種種危害,懷著歉意而成立贊助的研究機構,期望讓科學能真正造福人群。

瑞典科學家確實遵循過去一戰科學家的願望,期望讓縮小技術改善人與自然的生活,但他萬萬沒想到,這技術後來普及到美國、印度、中國、甚至全球後,它就此變了調。例如,縮小技術成為越南政府對付異議人士和政治犯的手段,或是成為一種龐大的商機和事業體。在美國,縮小變成一種享樂主義的具體化,出現有專門給縮小人居住的奢華社區,享受大人時無法得到的悠閒與住宅空間,就如同麥特戴蒙克莉絲汀薇格飾演的電影主角中年夫婦,他們的收入不高,住在父母留下的老房子;因為麥特戴蒙他不是醫生、律師,他的職業是職能治療師,沒有什麼餘錢享受,這也讓他們想嘗試縮小,他們幾十萬的資產在縮小後會變成千萬資產。如果真的搬到縮小的社區,他們的生活想必會更棒更美滿。

可事情真的就不會那麼順利。麥特戴蒙克莉絲汀薇格這對夫婦,都以為縮小是對方想要的,他們在縮小前沒有彼此溝通心意,結果要變小時,克莉絲汀薇格臨陣脫逃,讓真正變小的只有麥特戴蒙,夫婦倆人就此分道揚鑣。

電影這才進入重點,導演亞歷山大潘恩和編劇吉姆泰勒在夫妻分開的橋段中,試圖在影片裡放入一種警示,呼應電影中麥特戴蒙的老母親所說,類似「他們發明縮小的技術,對我身上受的這些疼痛沒有任何幫助」。導演似乎說著,我們習於追逐某種虛幻美好的願景,但周圍身旁的人的真實痛苦與心情,我們很少真正去理解。於是,《縮小人生》的最後我們看見,電影藉麥特戴蒙從美好願景和身旁所愛之人之間,認真的作出抉擇。決定將人生放在身邊能付出關懷的人。


然而,導演想說的和觀眾看到的,其實有點距離,而且也不太順利。《縮小人生》即便再明顯想在娛樂性上加入深度,它試著表現出上述良好的立意,但電影整體欲傳達的概念,很不成功。《縮小人生》顯出導演與編劇對掌握此題材的欠缺,主軸凌亂,重點失焦,過分強調縮小的制度層面,反而讓觀眾太期待對縮小社會與大人社會面的衝突描述,想看到更大的電影格局。但與之相反,導演從頭至尾想關心的故事,只存在於我們與身旁人之間。

除了故事主軸讓觀眾感到不清楚外,在說故事上,《縮小人生》又過於直述,偶有幽默但少有火花,幾個火花都仰賴演員的表演,克里斯多夫沃茲的豪放和麥特戴蒙的憨厚,與全片火花最大而感人的是周洪的一段獨白,及變小過程的鉅細靡遺,都頗讓觀眾感到投入。

至於其他部分及結尾,雖然畫面繽紛而有不少美景、奇景,但多半時候,因為故事主軸四散而無法連結,觀眾可能常覺得影片不知道為什麼演到這邊,陷入懷疑現在在演什麼的斷裂。

作者:Angela

本期焦點-【v.638】 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