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台北電影獎:入圍電影總點名
今年第18屆的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將會獎落誰家?姑且不論台灣劇情片導演們沒有太積極報名參加這個形同台灣電影獎的獎了,但看在百萬首獎的份上,來好好瞭解一番本次入圍電影到底是在拍什麼也是合情合理的,以下為大家整理今年的台北電影獎入圍片簡評。
台北電影節前身為1988年創立的「中時晚報電影獎」,1998年由台北市政府開始入主主辦,2001年停辦,時至今年為成年禮的第18屆。台北電影獎的百萬首獎獎金之優渥,其實是更勝於金馬獎所給予的獎金的(金馬最大獎「最佳劇情片」獎金才50萬,是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的一半,以實質論,台北電影獎對台灣電影人而言較為滋潤)。
台北電影獎的特色之一除了擁有台灣影壇獎金最高的「百萬首獎」之外,其第二是參賽影片之導演需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或居留證,可謂針對台灣電影人設立(基本上要更名為台灣電影獎也沒問題)。
之前一共17屆的台北電影獎得獎電影,包含並列得獎、一開始的分類、其中幾屆限定劇情片獲獎的狀況都合在一起統計的話,目前一共拿到「百萬首獎」的紀錄片有10部、劇情片有7部,甚至還有2部短片和3部動畫片拿到過百萬首獎。
今年第18屆的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將會獎落誰家?姑且不論台灣劇情片導演們沒有太積極報名參加這個形同台灣電影獎的獎了,但看在百萬首獎的份上,來好好瞭解一番本次入圍電影到底是在拍什麼也是合情合理的,以下為大家整理今年的台北電影獎入圍片簡評,透過本文的速覽,冀會讓你的2016/07/16(六)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更好看!
劇情片:
作為今年北影開幕片的《樓下的房客》,與《紅衣小女孩》和《屍憶》都是恐怖類型電影的亮眼之作,不論是中港合作、中日合作還是正港台灣味,他們其實都在商業電影票房上獲得了觀眾的給獎(買票貢獻票房)支持了。至於《菜鳥》和《失控謊言》這種追案式的劇情片、以及《傻瓜向錢衝》都對社會事件與現象做了有觀點的無奈/恐怖/幽默描述,明顯昭示出台灣導演卡在想肩擔社會責任又想爭取票房的進退野心之中,好看之餘總掩不住為電影本身不夠純粹而輕輕嘆息。
樓一安執導,王柏傑、許瑋甯、陳庭妮主演《失控謊言》
而憶青春的電影持續推陳出新,不論是中台大賣的《我的少女時代》或是蘇有朋第一次當導演就上手的《左耳》也都能讓人懷念起那逝去的青春,入圍即是肯定,其實我最期待的也是這兩導演如果有新作品的話會是長成什麼樣子的?另外入圍的還有像是《衣櫃裡的貓》與《只要我長大》這類對觀眾進行私密傾訴型的真心之作,我們從何而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透過電影的緩緩描述,若能催生出台灣勢在必行的多元與包容的堅定決心就太好了。
紀錄片:
被形容為《看見台灣》暗黑版的《看不見的鬼島》,你非得是要親眼看看這16分鐘的短片才能感受到它無聲控訴的震撼度。早已憑《不能戳的密秘2:國家機器》拿過百萬首獎的紀錄片導演李惠仁所拍攝的《蘋果的滋味》將壹傳媒在台經歷講得密辛四溢,與《末代叛亂犯》同樣都具有耙梳台灣社會事件發展過程的紀錄功能,教育部應該都將版權買下作為台灣學生社會教育的視聽教材才對。
紀錄片《末代叛亂犯》
至於誰才算是台灣人?今年台北電影獎的入圍紀錄片幾乎將所有答案都囊括進來了:從《靈山》的原住民、大陸來台的《河北臺北》以及接近中國但心向台灣的金門紀錄片《門》,還有全片以日文發音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在台日之間擺盪不知道該如何做身份認同的《海的彼端》,更甚者就連快要在台落地生根的緬甸導演趙德胤也在《翡翠之城》第一次使用第一人稱來講述了與自己有關的故事。這些人面貌各異,但合在一起看便是台灣最美的風景的來由不是嗎?
導演趙德胤為了解開幼年時的疑惑,深入緬甸當地拍攝採礦實況《翡翠之城》
從《來得及說再見》中抽出的短片《日日喃喃》講了癌末病患與家人的餘生日常生活切片,劇末最後父子出門倒垃圾的鏡頭傳達出紀錄片與影像語彙充分結合的驚人後座力,令人唏噓。
短片:
僅用15顆鏡頭就將外勞在台無法落地生根、被迫捨棄嬰孩的《禁止下錨》在幾乎沒有對白的影片行進中講完故事,你都不知道該說導演是太懶還是太聰明?把複雜精神狀態結合劇本與影像的《給愛麗絲》和《降生十二星座》都是不可多得的完熟短片,技巧與故事性都是高分等級。李康生演而優則導的《一念》把自身演藝人生用自傳簡歷敘事而出,搭配著他可能只是認真但觀眾就是覺得好笑的喜感情境經營,也算是別樹一格的金馬影帝導演佳作。
李康生執導短片《一念》
《我要和你在一起》不但將汽車擬人化更大膽融合了情殺兇殺案,發想簡單而有趣;《妮雅的門》把外勞在台灣不受雇主信任的生活小委屈拍得幽微憂鬱;《巴利冰》用一包冰把一個家庭解離的故事哀淡述完;《世紀末的華麗》留住了許瑋甯絕美姿態卻沒有將朱天文的好文本徹底發揮,甚是可惜;《漫長告別》聊的是攝影狂熱的曾經與後漸逝去,是氣息冷抑的有病呻吟;而據說成本高昂的《成吉思汗征服月球》,創造了一段名人軼事但較難讓受眾當真去記憶。
動畫片:
《光之塔》動畫導演紀柏舟新作《春雨》一樣以世代之間最美麗的牽絆為母題,短短四分鐘便創造出讓觀眾為之動容的恬淡溫暖作品;《褓母》從故事乃至敘事煽情度都頗有好萊塢水準、並牽扯出婦女觀眾們最無招架之力的母愛同情;《病態建築症候群》諷刺資本過度發展並嘲笑地標/陽具建築不遺餘力;《暗河》延續動畫導演吳德淳一貫的詭異風格,故事更為隱晦難解,然而台語對白為在地韻味無限加分。
紀柏舟新作《春雨》
《根.更》以通俗動畫姿態召喚出每個市儈大人都曾有過的童真靈魂;採材自聖經的《詩篇73》由炭筆繪成,黑白風格強烈;《森林秘境》運用素描圖層堆疊出一則奇幻繪本故事,隱約透露出了大自然的精靈蠢動;《午》拍出了繁忙世間裡年輕人午休無所事事的小確幸,令人嚮往;《撞擊測試》將假人擬人化、著重他們無私奉獻的安靜靈魂精神;《缺耳朵的人》則是本屆北影唯一入圍的偶動畫。
2016台北電影獎共計40部影片入圍,以歷年的百萬首獎得獎記錄比例而言,紀錄片的機會著實不小,但劇情片和短片以及動畫也不是全然沒有機會。其實一個公平公正的獎,給獎邏輯通常和評審關連性頗大,有時不是作品本身的問題,而是得獎真的要有多一點的運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