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我們都是變態」—大衛芬奇


以視覺效果出身的大衛芬奇,所製作的電影都是如此的特殊、充滿自信且識別度又高,也許就像他曾說過的:「我覺得人類是變態的,我就保持著那樣的狀態,那是撐起我整個職涯的基礎啊!」

以視覺效果出身的大衛芬奇,首部電影作品的參與就是以光影魔幻工業的攝影助理姿態參與1983年的大片《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Star Wars: Episode VI- Return of the Jedi)。



而大衛芬奇的第一部執導的電影,是1992年的《異形3》,顯然那部片在製片公司不願意放權的狀態下進行得相當不順利,IMDB上頭也只有不美麗的6.8分。對異形3的失控讓他停止對製作電影的參與而回頭投入音樂錄影帶與廣告的懷抱。一直要到1995年大衛芬奇擁有全權的狀況下推出的《火線追緝令》,並以那種從未有人見過的諷刺風格獲得一定的注意力。然而1997年的《致命遊戲》卻只得評論家的歡心,觀眾不買單。1999年的《鬥陣俱樂部》更慘,大家根本不知道電影在演什麼,評論爛、票房爛、觀眾不喜歡,初上映那個週末整個美國有將近2000個廳在播,票房只有 1103萬。直到後來獲得各種提名和獎項後,大家才發現自己根本看錯這部片。

2002 年,《戰慄空間》也獲得不錯的迴響,不過在拍攝上一部片、也就是鬥陣俱樂部時,總共跑了150左右的地方去拍,勞師動眾的忙碌與複雜讓大衛芬奇決定讓這部片的拍攝地點簡化到4個就好。2007的《索命黃道帶》是改編自真實事件,兇手至今仍沒下落,真實事件中的記者為了採訪與調查賠上了婚姻,而大衛芬奇的電影則是賠上了觀眾的買單程度。然後是2008罕見佳作的時空大戲《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這部片獲得奧斯卡與金球獎的多項提名,並奪得三項奧斯卡金獎做結尾,這同時也是大衛芬奇與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合作的第三部戲。2010年的《社群網戰》裡的哈佛校園,其實全部都是在美國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拍攝,大衛芬奇以此片拿下該年最佳導演獎。



最近期的兩部片則可以著眼於2011年的《龍紋身的女孩》,與2014年的《控制》。龍紋身的女孩是大衛芬奇與得過奧斯卡金像獎的名剪輯師Angus Wall合作的第六部片,前五部片分別是:《鬥陣俱樂部》、《戰慄空間》、《索命黃道帶》、《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與《社群網戰》。在這些與大衛芬奇合作的影片中,Angus Wall又以《社群網戰》與《龍紋身的女孩》分別拿下2011與2012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剪輯。這部片有個有趣的地方是,從影片開始到第76分鐘以前,男女主角都沒有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之內。至於《控制》,在2014年的強片環繞之下,並沒有拿到任何奧斯卡獎項,但它可是票房大贏家,名列台灣破億電影之列,即便是在二輪戲院的票房都很好!



「人們常說『這景有一百萬種拍法』,我可不這麼認為。頂多兩種吧,而且其中一種還是錯的。」,大衛芬奇對於拍攝的手法以及情節的整握很有一套,無論是在光影及色彩上:暗影的運用、顏色的運用,或者是運鏡的部分:空白呈現、跟隨攝影、特寫鏡頭、全景畫面、誇張不具情感的鏡頭移動或是影像閃現,乃至內容:資訊的豐富性、具爭議性、具反抗精神、與眾不同。

暗影與色彩的運用可以營造氣氛,可以造成恐懼,可以留下觀眾遐想的空間。推薦觀賞:
·《火線追緝令》,第一具屍體陳屍在燈壞掉的房間內。

·《鬥陣俱樂部》,各式建築物的燈光與Tyler的紅色皮衣。

·《索命黃道帶》,小情侶在車內被槍殺。



鏡頭的呈現與運鏡的部分是討論大衛芬奇時一定會提到的經典。

·空白呈現:《社群網戰》,開會時男主角對著空的椅子示意。明明是空白,卻讓觀眾造成明顯而巨大的連接,大家看著空椅子,可是全世界都知道男主角在講誰,並且理解主角的話語與沒來的那位之間的關聯。

·跟隨攝影:《龍紋身的女孩》,女孩在校園間的走動。跟著鏡頭,彷彿真的跟著對方一樣,以此為圈套,忘卻其實我們正看著導演要我們看著的東西。
·特寫鏡頭:大衛芬奇很少、很少用特寫鏡頭,他不喜歡,因為用特寫鏡頭表示告訴觀眾說「嘿,這很重要!」,因此在特寫鏡頭上大衛芬奇是能免則免,甚至在《索命黃道帶》裡,只有兇手展示槍內子彈時的那一顆鏡頭。

·全景畫面:鏡頭能不動則不動,如以往我們看戲一般,全景鏡頭可以看到整個畫面裡頭所有的東西,而導演可以運用的東西也就越多。《火線追緝令》,探長、老警探、年輕警探三人討論案情的畫面,導演光是利用肢體動作便傳達了言外之意:探長的深思熟慮、老警探的顧慮、年輕警探的躍躍欲試。

·誇張不具情感的鏡頭移動:這是在《鬥陣俱樂部》裡面被大量使用的手法,從A點移動到B點,如同機械般快速精準,完全沒有情感,完全為了知道或查看某一件事情而轉動。

·影像閃現:用閃現的手法告訴觀眾言外之意。《火線追緝令》,兇手的自白配上閃現的家人身影。《鬥陣俱樂部》,與醫院工作人員的對話閃現Tyler的身影。



對內容的掌握,大衛芬奇的拍攝手法以及對節奏的掌握讓他很輕易地可以駕馭高壓高張力的劇情內容:

·資訊的豐富性:大衛芬奇的電影很容易充滿大量的資訊,訊息來源可能是對話、可能是桌上的紙條、可能是畫面上的某一部份、可能是某個難能可貴的特寫鏡頭,大量各式各樣的資訊,再引導劇中角色和觀眾一同推展出掌握這個資訊後的判斷與影響。《鬥陣俱樂部》,Tyler是怎麼樣的人?他們住在怎麼樣的地方?肥皂到底怎麼做?《社群網戰》,Appletini是什麼?Mark都穿怎麼樣的衣服?《火線追緝令》,七宗罪以及凶手留下來的隻字片語是來自哪些書?

·具爭議性:《火線追緝令》和《鬥陣俱樂部》掀起爭議,觀眾及評論家其實不知道該對這樣的內容做出怎麼樣的反應。更何況大衛芬奇的離經叛道讓他的電影很少有善終,《索命黃道帶》的開放性結局可以連結到真實事件的案件本身並沒有下落,但這種結尾並不符合好萊塢影片的主流。

·具反抗精神的與眾不同,幾乎每個片中的主角都想要自殺,《鬥陣俱樂部》、《致命遊戲》,《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故事本身就很違背常理,《索命黃道帶》中將所有線索和蛛絲馬跡與觀眾分享,不只結尾不主流,連真實故事改編的風格都與好萊塢習以為常的手法不相符。



大衛芬奇與他所製作的電影都是如此的特殊、充滿自信且識別度又高,也許就像他曾說過的:「我覺得人類是變態的,我就保持著那樣的狀態,那是撐起我整個職涯的基礎啊!」

作者:和

本期焦點-【v.528】 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