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戀曲》醜小鴨長成白天鵝
《夏日戀曲》是一部關於時間的電影,往後可以發現柏格曼電影擁有時間的母題,老年回憶年少,或試圖了解年少時光,而本片看似只是一段女主角、芭蕾舞者瑪麗對一位情人的回憶,她自己成了最大的對比,過去的瑪麗對上現在的瑪麗。
電影接近結尾時,當瑪麗(Maj-Britt Nilsson飾演)在鏡子前卸下那層厚厚的妝後,她看向鏡中,是沒有妝容的自己,她重拾屬於自己的笑容了。
一切都明白了,我們重新看見那張微笑、有生氣、年輕、稚嫩的臉龐,沒想到是宛如純真的少女再現,不再憂鬱,不再強顏歡笑,而是真正地由感而發。
瑪麗在度假小屋中因為鬧鐘而醒來,她將鬧鐘收在衣櫃,看似生活中的笑料,卻也隱含了一些東西:「她試圖掩飾時間的到達」。
《夏日戀曲》是一部關於時間的電影,往後可以發現柏格曼電影擁有時間的母題,老年回憶年少,或試圖了解年少時光,如:《野草莓》、《哭泣與耳語》等,而本片看似只是一段女主角、芭蕾舞者瑪麗對一位情人的回憶,她經由一本突如其來的日記本想起過去那一段最美的時光,與名為亨利( Birger Malmsten飾演)的男子談一場青春戀愛。
瑪麗是個讓人捉摸不定的女孩,只有在舞台上才能表現出自我,或是投注在舞蹈中,沉浸在與世隔絕的藝術活動中,所以一旦無法跳舞,瑪麗就會變得不自在,魂不在身貌。
其他人的世界與她何干?
突然,瑪麗收到了一個莫名包裹,裡頭有本日記,看見作者的名字頓時回想起過往,而今天《天鵝湖》的彩排不順利,遭到中斷,她才有了機會重返舊地。
那是過去的度假勝地,也是快樂回憶的所在,但現在卻是冷清、枯萎、平淡、沒有人煙。
心中所想的他,早已不在了。
而「他(亨利)」代表的是那年夏日的青春戀愛插曲(summer interlude),指涉的意義有很多,但可以明顯看出其中一個意思是「少女時光」,無須忌諱的芳齡,而隨著亨利的意外死亡,也結束了這段芳華,而請叔叔幫亨利的狗安樂死,雖然殘忍,但直接了斷,毫無懸念。瑪麗便開始專注於舞蹈上頭,不再談情說愛,不再與同事娛樂聊天,除了舞台,她沒有任何外務,而她也成為了首位舞伶,成了《天鵝湖》中的女主角,完全投入於舞蹈世界,而對於外界好像沒有任何接觸似的。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本片中出現的二元對立:舞蹈團中,配角小女孩與主角女人(瑪麗),還有一位幫忙瑪麗的老婦;再對比一下舞團中出現的守門人,他們是老的,不了解瑪麗;再看看由Stig Olin扮演的舞蹈團的導演,他的出現也強調了「老化」、「偽裝」、「老師」的事實。
而回到過去,進入夏日的那段插曲,亨利一家中,他那有鬍子的阿姨跟牧師下棋,兩位皆表現出老態、無法動彈,只能坐在那下棋,而阿姨則是被調侃成像一位死人;而瑪麗有位對她有所執念的叔叔,即便做為妻子的阿姨在一旁也大膽對瑪麗表達興/性趣,他是個看似不太老的紳士,即便如此瑪麗還是不會對他所有動念,但兩人有曖昧情愫,說瑪麗像年輕的親生媽媽,瑪麗也不諱與叔叔談笑風生,引起亨利的醋勁。
瑪麗與亨利的那段時光,其實兩人甚麼事情都沒做,就是游泳玩水、談情說愛、擁抱接吻,沒有時間觀念的他們漫無目的地享受這段看似長久卻短暫的日子,直到瑪麗積極、有目的性地抱佛腳練舞(再過幾天就要排練),比較亨利的無所事事、百無聊賴、只想戀愛,便可以察覺出兩人的不同與分歧。
海水也成了一個重要的象徵,海的自由、孕育生命,可以徜徉在其中,卻伴隨著危險、危機、不確定性,甚至冰冷,而亨利最後死於自信的跳水,摔在岩塊上而死於海內。瑪麗其實抗拒海洋,筆者印象中好像沒有全身下水,只有穿著泳衣跟踏著海水、湖水,可能有不嗜水性(?),表現對生命的極自由與極限制的拉扯,反映出後來對於舞蹈事業的極端個性,所以亨利的死,如果瑪麗成了同路人,也會陷入愛情的泥沼中,最後死亡。
而在投入極端的不自由中,瑪麗老了,對愛情也無希望,自己成了化上濃妝在舞台上展翅的老天鵝。
反照他人的世界,瑪麗所看見的,都是陳腐、無趣、與我何干,在舞團中,有人談論代購、抱怨舞鞋不合尺寸,甚至她的記者男友的存在,但瑪麗幾乎失語,她自己倒成了最大的對比,過去的瑪麗對上現在的瑪麗。
成人世界,老去的臉孔將成為死亡,而老態成為她最大的恐懼,自己似乎透過工作抵抗老化的陳腐世界,卻也因此成了如活屍般地行走動物,但她無法拒絕時間的存在,唯有將繼續旋轉的腳跟終將跨出那一步,才能解放與釋懷。
正當活人繼續生存,而自己終將老去,死亡的亨利終在土壤中變成塵土,無法成長的大體,雖然感傷,但瑪麗可沒死亡,她依舊有著生命與創造力,所以那本日記成了一種「活著」的象徵,將日記傳給現任男友,除了告訴他心事外,也將力量傳出去。
經歷這場舊地重遊,瑪麗釋懷了,如同醜小鴨成長成白天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