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天才的禮物》-願意當天才的請舉手


當禮物Gift變成形容詞,就會變成有天份、才華的意思,然而這份上天賜予的天份,真的是一份禮物嗎?剛好介於深入探討和娛樂片之間的《天才的禮物》,以暖心親情包裝教育的本質。

當禮物Gift變成形容詞,就會變成有天份、才華的意思,然而這份上天賜予的天份,真的是一份禮物嗎?圍繞在電影片名打轉時,便也道出《天才的禮物》言下之意的教育哲理。

由《戀夏500日》導演馬克偉柏執導,《天才的禮物》描述法蘭克艾德勒(克里斯伊凡 飾)獨自撫養著他的天才外甥女瑪莉(麥肯娜葛瑞斯 飾),兩人住在佛羅里達州靠海的小鎮。法蘭克竭盡所能地讓瑪莉過著正常七歲小孩的生活,但這一切平靜就在法蘭克那控制慾極強的媽媽(琳賽鄧肯 飾)意識到其孫女的數學天賦時被打壞,她的介入也使得法蘭克與瑪莉面臨被迫分開的命運。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中有著輕度智能障礙的父親與可愛女孩,當年不知道逼哭多少人。有趣的是《天才的禮物》剛好角色的立場相反,成為天才兒童與帥氣叔叔與天才女孩的組合,而一場官司的介入也成為拆散親情的審判。放到這個世代,煽情的戲法容易被唾棄,也讓本片帶有商業氣息的選角與拍攝,以及加入些微愛情的元素,讓《天才的禮物》不斷以正反兩方,提供觀眾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理當因材施教亦或是有教無類的做法,讓本片成為一部「教育,教育人士的電影指南」。


關於天才的電影琳琅滿目,然而該如何「處置」天才的電影,似乎從《心靈捕手》後就鮮少有這類型主題。比起讚嘆天才的能力,或是像《關鍵少數》《雨人》藉由智能或是膚色的差異,表現出後天的不平等。《天才的禮物》卻選擇去省思「教育」二字,試圖將天才和幸福劃上大大的問號。只可惜,本片整體呈現出的陽光、沙灘、八塊肌的溫暖調性,以及後半段過彎失敗的轉折,也讓本片成為小品一般,適合搭配啤酒小酌的電影調性。



「不需要強化他不是一般人的事實。」


面對教育,沒有好人與壞人、對或錯之分,至少本片並沒有過度醜化任何一方。《天才的禮物》的血緣關係設定,由於生母已過世、生父是個渣,而以哥哥旁系血親VS外婆的直系血親,表現出從傳統教育來到現代的重新檢視與轉變。正因為撇掉「母愛」的血緣關係,也讓本片對於愛的琢磨,來得更加深刻與直接。無條件地接受一個人,無關乎任何利益,那一句「他發現我很聰明前就要我了」也像是對於愛的本質,最好的註解。

特別的孩子,應該被特別對待嗎?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充滿爭議性,也像是對於能力分班、常態分班的爭論。其實能力分班早在美過行之有年,然而本片的重點並非批判學校教育制度,而是仍圍繞在以愛之名的親情上,但也使得電影本身過於被暖色調包裝,少了某種深度的教育省思或是辯證。



「不可以糾正大人,沒有人喜歡自大鬼。」


以華人教育的角度看《天才的禮物》,更像是從頭到尾對於英才教育的質疑。即便不是天才,也要努力讓孩子補習成為有用之材,被塞滿補習班、才藝班的童年,對比西方世界偏向自由派、尊重兒女選擇的教育,似乎也成為本片為何會以此作為議題的凝視。然而,回歸到教育的層面,本片藉由天才兒童瑪莉在學校與他人的格格不入,以及過於早熟的態度,再以學校老師的視角,帶出身而為人的尊重與良知,反而更大於知識的傳遞。

沒有人是天生自願當天才的,然而上課舉手發言卻是後天大人所規範的。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還是任其自由發揮,本片雖然以戲劇化的方式作出選擇,然而不管什麼樣的教育,無不是在強調「溝通」的重要性。


天才童星飾演天才兒童,雖然不知道為什麼達珂塔芬妮、艾碧·貝絲琳等都是金髮碧眼的小天才,然而飾演瑪莉的麥肯娜葛瑞斯 ,其亮眼程度遠遠大於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不難看出McKenna Grace擁有豐富的演戲經歷,其精準的表情和哭戲,倒也沒有失去小孩的純真無瑕之感,有如小大人般的演技,不僅抓住電影的理性與感性,也成為萌系蘿莉的代名詞。不過可惜了《姊妹》拿下奧斯卡女配角的奧塔薇亞·史班森,善心又溫暖的鄰居一角,實在無用武之地浪費她的好演技。

天才的禮物》剛好介於深入探討和娛樂片之間,以暖心的親情包裝教育的本質。或許這不是最發人省思的電影,然而他的簡單與直接,也正巧呼應這個僵化的社會,需要從一個獨眼貓的角度,重新省視。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00】 201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