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的一天》生日快樂。
看來完全無法相容的一群人要怎麼在狹小空間裡相處二十四小時?當理念與意識型態有強烈歧異時,人與人之間真的能夠和平相處?我認為那是電影要傳達給觀眾的尖銳,更是一觸即發的緊張。當改變的那天真的到來,視野縮到你我之間的人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有人說,這部電影內容就跟三年前震撼台灣的學運一樣,我想,差異很大。
二零一一年茉莉花革命後,埃及終於從三十年的囚錮中解脫,幾乎可以預想的,即便選出了穆巴拉克獨裁政權以後的第一位民選總統,國內政局依然動盪不安;穆西身為數十年來第一位真正的民選總統,上台後雷厲風行執行了一連串的改革措施,卻也導致社會更加衝突。
穆西所屬的穆斯林兄弟會理所當然想保護穆兄會自一九二八年成立以來的第一位總統,企圖將軍方勢力再度搬回政治光譜底下而虎視眈眈大位的國防部長塞西也積極運作他的軍方勢力,還有部分自由派或世俗派支持者加入,不同立場、不同理念與不同角色的拉扯終於引爆埃及的第二波、甚至第三波革命。
《衝突的一天》(Clash)背景就在二零一三年六月至七月間,穆兄會政權搖搖欲墜,民間改革聲浪四起,軍方再度介入政治,老百姓也再次陷入必須爭個你死我活的境地。民眾是無奈的,可以過安穩的日子誰不想過?偏偏眼前的政局和社會環境就沒有那樣的空間,當獨裁將要再起,革命就是唯一出路。
會說這場衝突和三一八學運一樣的人,應該是指這部份,為了反抗距離民心已遠的政府,人民只得跳出來作主。
那、為什麼不一樣?
《衝突的一天》背景到底是龐大國家機器及權力的爭奪,穆兄會無法接受支持的民選總統可能遭到罷黜、軍方還是想要班師回朝,人民能支持的就是不是甲就是乙,雖然也有選擇第三條路的人,總比完全局外的第四國度來得涉入,外國人怎麼看待這場爭端?那就得讓外國人先表明身分,於是,囚車先塞進了想好好紀錄這場動亂的埃及裔美聯社記者與攝影師,然後是支持自由派的抗議群眾,再來是穆兄會的狂熱支持者,最後,加入似乎只能乖乖聽命的警方。
看來完全無法相容的一群人要怎麼在狹小空間裡相處二十四小時?當理念與意識型態有強烈歧異時,人與人之間真的能夠和平相處?我認為那是電影要傳達給觀眾的尖銳,更是一觸即發的緊張。
同樣是一家人,為什麼要分你我?但是,彼此的理想與目標不同,怎麼不分你我?
學運與革命最大的不同,在於有沒有推翻既有體制,三年前的學運確實顛覆且開啟了許多民眾內心沉睡的靈魂,但台灣本來就是個民主國家,在民主制度實施已久的國家裡進行新浪潮運動,會推翻的不是政府、而是延續舊有體制和習慣的那些人們;埃及不是這樣的,這個過去三十年都處於獨裁統治的國家,雖然靠著天然資源與觀光賺取財富,始終不了解什麼叫做自由,人民終於有一天發現眼前一切是可以被改變的,那份殷殷期盼再也忍不住了。
他們推翻的是暴政、推翻的是貪腐、推翻的是看不見的明天,更推翻了一脈相承的體制。雖然,最後依然回到原本模樣。
我一直不能想像為什麼軍事力量掌控的國家總是不斷上演勢力翻了又翻,民眾莫非沒有改革的期待?後來才想到,那是習慣,套句台灣人的說法,那叫奴性,習慣了既有的生活模式與政治風氣,當改變契機降臨眼前都可能視而不見,《衝突的一天》想講的是這個,當改變的那天真的到來,視野縮到你我之間的人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這輛囚車就說明了一切。
導演穆罕默德迪亞布以茉莉花革命後期的衝突為背景,在多方勢力交織的社會氛圍裡,恐怖氣氛逐漸瀰漫,不管支持的是穆兄會還是軍方還是自由派還是警察,當所有利益衝突都化為烏有之際,真正的人性才會顯露在彼此面前,那時才會有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同感。
他們突然間都同理了女孩忍受的生理苦痛,也突然都同理了老人家尋找兒子的焦急心情,更突然都同理了大家坐在同一輛囚車上的煎熬,所以是該來首歌曲釋放一下緊繃,只有短短幾分鐘的片刻,依然彌足珍貴。
因為下一秒開始,他們會突然間再度衝撞彼此。
回過頭來,參與太陽花學運的二十二位被告今天獲法院宣判無罪,可能在某些人心中,不管法律會不會定罪,當年一起奮戰的精神才是真正最有收穫的事情,政治與政團始終無法輕易讓人民掌握,即便有少數力量成功進入國會,要在短時間內掀起徹頭徹尾的改變總沒那麼簡單,變革是需要時間的,就像埃及的茉莉花革命,醞釀了三十年才終於有了慘烈的跨步,雖然現況沒到當初理想的美好,始終是個改變。
跟埃及狀況很不一樣的台灣,到底追求的是什麼?又有多少人明白那份追求會得到什麼?
電影裡美聯社記者亞當跟攝影師說的真切,無論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現在拍下來的畫面只要帶出去就可以影響世人,亦如當年學運採取網路直播的方式影響了台灣這一代人的感受,堅持的熱忱沒有褪去,希望才會在未來繼續萌生。
那樣的生日快樂,有誰會想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