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天堂的3個人》何謂天堂?
一趟義大利之旅,各角色享受日光洗滌,也許這是人心中的天堂,和平、快樂、無髒亂的世界,卻二戰爆發,雙方各成了納粹與戰俘。講述來自俄、德、法不同國家的三個人心理上的交戰,甚至角色直接對著鏡頭說自身故事,像是對觀眾或上蒼告解心事。
去年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的片子,我也看了將近二分之一,只要是台灣有播映的幾乎都看過了,為人所知的《樂來越愛你》、《異星入境》、《夜行動物》、《第一夫人的秘密》、《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近期則有共同獲得最佳導演的兩部片,《慾望》以及我這次介紹的《尋找天堂的3個人》,其實早在去年看完入選正式競賽的片單,還是一樣驚人、精彩及多樣,這就是大影展讓人興奮的理由之一,不管片子有無得獎、風評高低,都不會影響我對威尼斯影展與該期眾多參賽電影的嚮往與敬佩。
過去在三大影展皆有所獲的俄羅斯籍導演Andrey Konchalovskiy,以《尋找天堂的3個人》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再度獲得最佳導演,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以二戰題材描述來自不同國家(俄、德、法)的三個人,我愛這部片更勝後來入圍外語片五強的《拆彈少年》。在本片雖然可以看到三位主要角色登場,但電影本身可說是僅僅注重的兩位角色而已,也就是俄國貴族女人與德國納粹男人,兩人的戲分遠遠多於法國警察,但就我們所看過的二戰片,光是俄羅斯的歷史便接觸甚少,在本片又開了眼界,更何況本片與Jean Renoir在1937年的《大幻影》,兩部同樣的皆沒有出現任何戰爭場景的戰爭電影,講述著納粹、戰俘雙方在心理上的交戰,而非火藥、槍枝、砲火、戰車、血肉的大場面故事,本片甚至更純粹化的透過角色心理告解,角色直接對著鏡頭說自身故事,沒有背景、特殊服裝,甚至裝髮也一併去除,象徵一種「空」,像是對上蒼告白或觀眾告白個人心事,這與是枝裕和導演的《下一站,天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本片更像是沒有人工後製的方式,例如底片燒毀、錄製時的攝影機雜音、爆音等來表達近似純潔的空間、淨身後的角色狀態,也就是導演所謂的「天堂世界」,雖然觀影起初會覺得斑駁、突兀、不適應、時序錯亂,可能以為影廳播映系統出狀況,或是拷貝本身的問題,不,導演刻意如此,在近似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這種作法在《郵差的白色夜晚》也可以看出來,更讓觀眾進入角色心理狀況與背景故事,最後一個男人的畫外音,一束光照映到女主角的身上,指明了這是天堂的世界,而角色死後的解脫,這一點同於《下一站,天國》,死後的人經過採訪後,而進入天國,所以導演/電影本身的工作算是種中繼(站);底片燒毀的用意,無非是想強調對歷史紀錄的脆弱,如果不表明自身心態的話,沒有人會了解他們,納粹屠殺者的心理、受害者的心理、救人的用意等等在本片一目了然,也加深觀影者的感動與同理;最後只讓俄羅斯人(女主角)受到光的照耀,直白地代表導演站在受害者的立場。
尼采的超人說(Übermensch)為納粹黨崇尚的思想之一,本片可說是勇氣可嘉,居然直白得讓德國納粹人說明感化為冷血殺手的思想。是種同情?還是種指責?又或是中立角度看納粹?答案因人而異,也許會因為本片男主角的心理態度而所有改觀,他追求的是極致的理想,公事公辦、極度理性、完美主義者,面對森林仍有幽暗的未知魂魄出現在眼簾,代表他的恐懼與怨悔,他所追求的是「德意志天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也讓人三思。
電影最後回歸到孩子身上,亦說明了本片致敬的對象,說明在戰亂期間捨身相救猶太孩子的俄羅斯人,鏡頭最後定格在孩子的奔跑笑顏,希望、自由、感謝不言而喻,這也讓人想起Roberto Benigni的《美麗人生》。
男主角與女主角之間的情意,不免讓人看得徒留傷悲與嘆息,慶幸個人生活在無軍事戰爭的世界中。兩人初邂逅時所拍攝的8厘米短片紀錄了一趟義大利之旅,看那場景當下,猶如Jean Luc-Godard《輕蔑》中出現的蔚藍海岸旁的高台,精準的構圖以及各角色享受日光洗滌,也許這是人心中的天堂,和平、快樂、無髒亂的世界,卻在不久後,二戰爆發,雙方各成了納粹與戰俘,這在《大幻影》也說明到的角色衝突,在《大幻影》中段,德國軍官不得不違背心中所願而槍決法國軍官,電影後段,一法一德的男女相戀,因為戰爭而不得不分手,但相約戰後再見,只不過戰爭期間卻是不得往來的敵人;楚浮的《夏日之戀》也是同樣的,Jules與Jim各代表德法,戰爭期間只希望不碰面,這樣才不會殘害好友雙方。
雖然這種跨越國族的男女情愛或友愛可能為電影老調重彈,在《惡棍特工》、《黑書》、《怒火特攻隊》等比比皆是,本片更難能可貴地表演出女主角屈意求全的姿態,也就是更加深了被害者與加害者內心的衝突,該是為了思想?還是正義?還是國家?又或者是保全自身性命?當女主角哭鬧對男主角跪著深表感激,我想這對加害者當頭棒喝,原本認為是純然的愛情所以才給予女主角自由或給自己離開戰爭的出路,結果卻是權力害人到不得不低頭求個全,本片也看得捶心肝。
最近補了Konchalovskiy同樣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的《郵差的白色夜晚》,只可惜是看DVD,如果看大螢幕的,我想會更滿意些。片尾引用莎士比亞名劇《暴風雨》中句子,像是導演感嘆這世界、無語問蒼天的無奈,用電影代這些窮困的偏鄉民眾發聲,整片的拍攝風格頗有日本庶民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固定鏡頭在小小空間內,記錄著角色說話,而且用HD攝影的方式更有紀實與實驗的味道,鮮豔的自然色彩與大膽構圖,以及探索未知的俄羅斯世界,十足過癮;相對於本片黑白反差的苦澀,導演風格轉換驚人卻不失其精細的格調,雖然兩部片子以「靜」為主調,但蘊含著涓涓的「動能」,像是《郵差的白色夜晚》中,男主角與小男孩在河中尋找森林怪獸,看似無俚頭、嚇孩子的故事,卻可以把孩子嚇哭,也讓觀眾感受那種神秘、緊張氛圍,或是本片,法國男子與孩子在森林觀察螞蟻洞,察看天象,兩人聊到德軍的存在是否認同,衝突隨之而起,殊不知爭吵中,一把手槍抵在父親後頭,孩子就見證父親死在眼前,突如其來的撼動久久不散於心。
老實說,我沒看過Konchalovskiy早期的電影,要找到也頗有難度,不論極度濾鏡加柔光到不堪入眼的《華麗人生》與個人沒看過但受到極低評價的商業片《魔境冒險3D》,僅就《郵差的白色夜晚》與《尋找天堂的3個人》這兩部電影來說,絕對有該導演的電影的可看性,亦可以看見俄羅斯人的歷史背景與觀點,他對於人文的深度觀察與同理,值得一再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