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屍速列車》喪屍,與毀滅的太陽


光行走到地球的時間差,對於「太陽毀滅」來說,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卻因為地球上的人們可以因此多感受八分鐘的溫暖,而多了一分感性上的浪漫。相對的,在災難電影中加入人性的掙扎,亦是同樣的道理。於是,首爾往釜山的行駛時間,就成為末日來臨前的最後八分鐘。

2011年,劇情電影《心靈鑰匙》(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曾經有一段生動比喻,用以形容末日前的最後餘溫:太陽如果毀滅了,我們還能有八分鐘的時間可以感受到太陽的溫暖,因為那是光傳遞到地球所需要的時間。

光行走到地球的時間差,對於「太陽毀滅」來說,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卻因為地球上的人們可以因此多感受八分鐘的溫暖,而多了一分感性上的浪漫。相對的,在災難電影中加入人性的掙扎,亦是同樣的道理。

屍速列車》(부산행)描述生化危機爆發,大量攻擊性強的活屍四處感染其他民眾,世界陷入一片混亂。一位父親原先準備帶女兒到釜山與前妻見面,行徑中的列車卻意外成為末日危機中的救命繩索,外頭的消息帶來絕望,世界毀滅在即,人類世界的秩序崩解成為無法扭轉的結果,車廂上的人性考驗,怎麼樣也改變不了毀滅的結果。於是,首爾往釜山的行駛時間,就成為末日來臨前的最後八分鐘。



災難電影,顯現出在極端不合理的惡劣環境出現時,對人類會造成甚麼樣的影響。體能、智慧、運氣……當環境給予的挑戰越多,人就越有機會被考驗自己身上不同的技能,也更有可能面臨道德評判的困境。

屍速列車》的主角是韓國演員孔劉飾演的基金經理人碩宇,電影最成功的區塊在於:觀眾可以從無到有的對這個角色建立認同感。電影開場時,碩宇是個疏於照料家庭、自私自利的糟糕父親,面臨災難帶來的種種挑戰,他有機會發揮急中生智的反應能力、關心照顧身旁的他人,並重新扛起父親這個身分應有的責任與重量。

電影中,原本女兒要獻給父親的歌在錄像機的鏡頭前中止,卻在尾段被補完,成為對光明與希望的最後一點想像與契機,碩宇在短短的一天之間,藉由突如其來的喪屍災難,完成了他完整一個「父親」形象所需要的所有考驗。主角的形象轉變,是災難電影的成功宣示:在某種艱難的挑戰下,我們都有機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電影尾段,碩宇在喪失理智的最後一哩路前,想起了女兒剛出生時的樣貌,對應到開場他試圖買禮物以維繫親子關係的橋段,揭示出這個角色的困境,是迷失在生活中的「力不從心」。電影中,在對話中,藉配角之口說出的那句:等孩子長大之後,必然能更了解父親現在的辛苦,點明了角色的心態與情境。為了成為一個好的父親,他投身於功利算計當中,反而放棄了所有身為一個好的父親應該要有的條件(關心、陪伴、道德楷模)。於是,喪屍的每一口撕咬都反過來幫助他離開功利社會的正常道路,成為他在「重新身為一個父親」路上的一片血痕。

屍速列車》的結尾表明了最後的希望,但碩宇的故事卻應該在火車上頭宣告終結。對於那個時間點的他來說,「釜山」並沒有辦法給予任何人明確的答案,客觀事實上,一切皆屬未知。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在整輛列車上的奮力掙扎才會顯得浪漫,儘管危難來臨時,所有求生手段都可能出自本能反應,但另外一種可能是,只有在太陽即將毀滅的時刻,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陽光的溫暖。

於是,有些人能站在烈陽底下,抓住最後的八分鐘,盯緊太陽,直到雙眼神經被光線燒斷,終歸一片空白,而後含笑死去。

作者:橘貓 【橘貓‧夜空】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66】 201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