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大時代下以色列的絕美與哀傷《愛與黑暗的故事》


入選第68屆坎城影展「特別放映」的娜塔莉波曼編導處女作《愛與黑暗的故事》,初試啼聲就改編了讓她魂牽夢縈的以色列文學大師艾默思奧茲的同名回憶錄。這位好萊塢高材生,表現出的結果不負眾望,相當亮眼。

入選第68屆坎城影展「特別放映」的娜塔莉波曼編導處女作《愛與黑暗的故事》,集監製、導演、編劇、女主角各項重任於一身,結果不負眾望,相當亮眼。

電影描述文學大師艾默思奧茲,童年時光與以色列建國初期第一年,10幾歲的他與父親、母親范妮雅(Fania)及家族,學校,甚至整個民族,在那個混亂的大時代下,從艾默思幼年的視角窺看他的生活,他和家人對復國的想法,對四周發生的一切的一切所有的回憶。

因此,像回憶般《愛與黑暗的故事》富有象徵意象與各種含意,宛如一部文學作品,宛如詩一般動人且觸動人心。看《愛與黑暗的故事》像讀一首晦澀的詩,要找到解讀的方向、探析畫面的含蓄;否則可能看完電影,會模模糊糊走出戲院,問問自己到底剛剛看了什麼?



讀詩要懂背景,而《愛與黑暗的故事》的背景則需要分為兩個立場來理解,也是冗長的以巴衝突導火線。

第一個立場是以色列的「復國」,這個概念要跟著聖經裡的歷史走。聖經創世紀上帝應允亞伯拉罕為多國之父,賜下應許之地給他,會生子眾多,但亞伯拉罕近百歲時才生下一個兒子以撒,在此之前,亞伯拉罕因對上帝信不夠,聽妻子撒拉建議,跟女僕夏甲生了兒子以實馬利,夏甲和以實馬利後來被後悔的妻子撒拉擔心影響地位,趕出家,在荒野沙漠流浪,成了往後歷史上的阿拉伯人。

亞伯拉罕之後的孫子雅各改名以色列,也是之後的以色列人,家族從約瑟搬到了埃及,卻成了奴隸,上帝後來興起摩西帶他們出埃及,指示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就是迦南,以色列終於到了迦南後很久,有大衛王統治,一度興盛,卻遭受亡國,受亞歷山大希臘、羅馬帝國統治,以色列成猶太人四散各處,到波蘭、東歐、匈牙利等等。直到1945年英國提倡猶太人應該在巴勒斯坦地區重新建國,也就是過去的迦南,猶太人紛紛從歐洲移民回到巴勒斯坦地區,等候復國,一個重新叫以色列的國家。

第二個立場是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教的形成。以實馬利到沙漠後受到真主(上帝)保護,後來以實馬利的兒子的後裔誕生了穆罕默德,麥加是穆罕默德的誕生地,也成日後的聖地。穆罕默德興起了伊斯蘭教並建立了阿拉伯國家,並逐漸讓羅馬帝國撤出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接收了那裡,長達二千年定居,這段時期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算是和平共處,生活很長一段時間,但直到1945年猶太人越來越多,並興起到此地的詭異「復國」運動,讓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反彈,開始抗爭,並受到國際如美國、英國等協助卻又被背叛,1947年聯合國投票決議,讓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也開啟了以巴衝突與中東戰爭。

而電影的故事在這大時代下,聚焦艾默思奧茲一家,他的母親范妮雅來自於烏克蘭的羅夫諾,擁有波蘭血統,出生時家境良好,到大學就讀歷史與哲學,卻也因為環境中斷學業,隨家族搬遷,隨猶太人的復國運動,移居到巴勒斯坦地區,也認識同樣移居到此地的艾默思父親,並生下艾默思。



電影中用了許多象徵與意象放在娜塔莉波曼飾演的范妮雅身上,用年輕氣盛且英俊的拓荒者男子來具體化范妮雅對未來復國生活的嚮往,在流奶與蜜之地快樂的美好,她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期待,她的浪漫與敏感還能因希望「中和」現實的總總壓力,沒有壓垮她,然而巴勒斯坦地區不同於她過去生長的歐洲,那裡十分乾燥,灰濛濛,毫無生氣,她在那裡格格不入,也不得婆婆、母親的開心。



在以色列建國後,真正體驗生活在這塊土地,要拿補給,要躲藏炮彈,經歷似乎永不結束的戰爭衝突,范妮雅的希望像線一樣斷裂,她成了不得志的藝術家,陷入無盡的憂鬱。如同,電影最後的獨白,當希望實現,卻是成了失望,還不如永遠抱持著希望。范妮雅何嘗不是以色列復國過程中的犧牲者,反映時代的一個聲音。

娜塔莉波曼刻劃這段陰鬱的氛圍極美,飾演她兒子的童星阿米爾泰斯勒表現佳,也是片中台柱。兒子艾默思是她的陽光,而她的憂鬱是留白,並由醫生、藥物、她的婆婆對比她身陷的脆弱,婆婆說,她是公主病又犯了,父親說,母親需要吃藥,當母親好一點時,可能是換了有效的藥物。唯有兒子艾默思能體會母親的纖細,母親一度離家可能尋死,可能一去不回,卻因為艾默思讓她再次回到那個禁錮她的家。



一幕娜塔莉波曼似乎短暫地好轉,她的夢想與希望似乎很短的復燃,她心中的男子站在懸崖,領受聖經申命記提過以色列的神賜下「祝福和咒詛」的約,像過去12支派般宣讀,她一瞬間似乎清醒,想選擇祝福的路,卻回到現實不久,仍不敵現實,現實依然未有任何變化,而她更陷入陰鬱的情緒,與家人更為疏離。

年幼的艾默思總是聽著母親彷彿慢不著邊際的奇幻故事,但故事又有能讓艾默思思想人生哲學,也是開啟艾默思的文學啟蒙。艾默思曾形容,父親教導他要看見真相,而母親是教導他去看一個又一個真相下隱藏的關聯。擁有父母親特質的艾默思,更有母親藝術家般敏銳、感性的性格,因此母親能看出艾默思在誤傷阿拉伯小孩時心底的愧疚,用了一個非常美的故事,幫助他理解何謂愧疚,並放下那份折磨。



娜塔莉波曼從青春時期就醞釀《愛與黑暗的故事》8年之久的劇本,一直放在心底,原是尋覓一個以色列女星飾演片中艾默思奧茲母親的角色,幸好她醞釀這部電影到了30歲,從年紀輕輕成了育有一子的母親,開始考慮揣摩為人父母的模樣,並覺得人生經歷足夠支持她,飾演范妮雅。這也是她首次用希伯來語的演出,細膩詮釋這位擁有浪漫且敏感心靈的以色列女性。而她也呈現了如文學般美麗卻哀傷,窺探這段少為人知的背後歷史,緩緩講述一個時代下的一個家庭,一個女人。時代的變化之大,有時讓身處於當時的人,彷彿極為疏離,而在巴勒斯坦這塊永不停息的聖地之爭中,艾默思奧茲的母親不僅與家庭,她的生活脫了結,她也成了無助回不了家鄉的孤獨異鄉人。

作者:Angela

本期焦點-【v.566】 201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