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這是馬克.奧斯朋的小王子
好萊塢曾被視作「造夢工廠」,但無論是《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2015)、《潘恩:航向夢幻島》(Pan,2015),還是如今的《小王子》,都不允許我們繼續做夢;至少不能做著「永遠長不大」的夢。是以那隻名為「Bing Bong」的粉紅色棉花糖大象必須犧牲、潘恩也學會成長,而小王子的玫瑰則化作塵埃飄散於空氣中。
自1943年4月《小王子》在美國紐約問世之後,這本偉大的小書便開始航向世界各地,陪伴了許多人的成長時光。尤其是歷經戲劇、音樂、電影、廣播劇等各種藝術形式的不斷改編與改寫後,小王子的形象更是成為一道永恆的符號,深植人心,正因為如此,每次的改編無疑都是一種挑戰。《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2008)導演馬克.奧斯朋(Mark Osborne)深知這個道理,遂決定以一個更大的故事框架來承載原著,希望藉此保全故事原貌。
於是在馬克.奧斯朋的版本裡,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畫風格:紙偶定格動畫呈現原著情節,而全新添加的內容則以CGI電腦動畫構成。定格動畫特有的樸實感,足以喚起觀眾與原著之間的情感記憶,至於紙偶則帶有難以取代的手感溫度,同時符合了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00-1944)親手繪製插畫的原著風格。就定格動畫展現出的成果來看,馬克.奧斯朋確實成功重現《小王子》的浪漫與動人,也保留了充滿詩意的留白空間,但是CGI動畫的改編與延伸,卻又時時提醒觀眾:這並非我們所熟悉、聖修伯里的《小王子》,而是馬克.奧斯朋的《小王子》。
故事從一個灰暗的現實世界開始,小女孩在望女成鳳的母親按部就班指導下,參加明星學校的入學考試。沒想到面試官更換了女孩和母親原本預期的標準題目,讓熟記標準答案的女孩出了糗,也喪失入學的機會。小女孩猶如現代工業底下的產品,母親依照嚴格控管的時間表,以標準化和規格化進行塑造,確保她能走向光明的未來。然而正如入學考試的失策,人生並非以一套標準答案就能概括承受,令人驚奇的插曲總是會在意料之外的時機出現,譬如繪有《小王子》故事的紙飛機。原著中,小王子正是以令人目瞪口呆的方式突然現身在飛行員身邊,而老爺爺的飛機(包括真實飛機的螺旋槳和紙飛機)也是一樣,意在喚起被忽略、掩蓋、壓抑的童真。於是,小王子和飛行員的對應,在電影裡轉變成老爺爺和小女孩,由此可見所謂的「童真」其實是一種精神與能量,它不僅止於出現在小孩身上,也可能從大人的身上找到。
不過,女孩一開始拒絕讓小王子進入自己的生活中,直到她在整理銅幣時,被埋藏其中的玩具劍刺到之後,才決定一步步走進小王子的世界裡。這一幕除了點明母親的教育對女孩影響之大,更指出在接受功利式的教育之後,我們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力會變得駑鈍不堪,唯有尖銳的刺痛感和鮮紅血液才能重新喚醒對生命的感悟。好比小王子人偶與銅幣堆的明顯對比,片中隨處可見導演的精心設計,像是老爺爺居住的木屋和女孩居住的現代化平房。從幾個空拍鏡頭中可以看到整座城市經過完整規劃,棋盤式的街道布局,整齊劃一的平房,連行走其中的汽車都循規蹈矩,一切顯得井然有序。相較之下,老爺爺的木屋根本是異類,不僅房屋外觀老舊,院子裡還長滿草木,雜亂無章,就連他開的車也是破爛不堪。無怪乎鄰居們看老爺爺的眼神除了鄙夷,還有一絲的不解,就像小王子看大人一樣:「這些大人真奇怪。」原來「小孩」和「大人」是兩種對立的動物,彼此之間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鴻溝。
那麼,倘若小王子長大之後,會否變成他眼中「奇怪的大人」呢?聖修伯里的小王子最後倒在沙漠中,曖昧的結局使得有些人認為他死了,也有些人認為他回到B612號小行星,無論如何,小王子依舊是小王子,成了「永遠的小孩」。但是馬克.奧斯朋從這個結尾展開續寫,也彷彿是在回應飛行員對小王子的苦苦追尋,此時現實世界和故事世界獲得整合,失蹤的聖修伯里、故事裡的飛行員和現實中的老爺爺成為同一個存在,而小女孩在接納了小王子(童真)後,變成另一個「童真」的化身。
馬克.奧斯朋的續寫大抵還是遵循原著的主要架構進行,因此在女孩的冒險旅程中,仍然可以看見原著故事裡的諸多元素:愛慕虛榮者成了警察、國王成了電梯裡的服務生,而生意人理所當然是商人。嚴格來說,這些人物的轉化不盡理想,而且有些角色的捨棄煞是可惜,像是點燈人,因為他是小王子認為「唯一可以當朋友的人」,顯見其獨特性。除此之外,在聖修伯里筆下,各個人物獨自孤立在自己的星球中,他們行走的道路並不會通向任何地方,彼此之間更沒有關聯,可是馬克.奧斯朋卻讓這些人產生連結,甚至有了互動的可能,原著中人類處境的荒謬性頓時削弱不少。
在小王子眼中,大人們貪戀權力、愛慕虛榮、以貌取人、缺乏想像力,一趟星球漫遊下來,讓人不禁覺得,最好還是繼續當小孩不要變成大人。不過,聖修伯里曾說:「每個大人最初都曾經是小孩。」換句話說,小孩終有一天會長成大人,故而「長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遺忘」。當女孩找到長大的小王子時,他已在標準化的教育洗腦下,成了為五斗米折腰、極為庸俗的王子先生。更可怕的是,他遺忘了狐狸、玫瑰和飛行員,也不記得自己曾是懷抱「童真」的小王子。馬克.奧斯朋的小王子淪為需要被救贖的角色。對許多深愛小王子的讀者而言,這一幕實在殘忍,它不但撕碎了我們對小王子的美好想像,更澈底摧毀「永遠的小孩」的神話。
好萊塢曾被視作「造夢工廠」,但無論是《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2015)、《潘恩:航向夢幻島》(Pan,2015),還是如今的《小王子》,都不允許我們繼續做夢;至少不能做著「永遠長不大」的夢。是以那隻名為「Bing Bong」的粉紅色棉花糖大象必須犧牲、潘恩也學會成長,而小王子的玫瑰則化作塵埃飄散於空氣中。馬克.奧斯朋企圖讓原著裡那段充滿煎熬與折磨的愛情獲得解套,過去就讓它過去,反正消失的,只要記住了,就可以繼續往前走。為了平衡原著中的男女角色,馬克.奧斯朋特意加入了小女孩,並以她為主角推進故事,但是此時,他顯然忘了女性(玫瑰)。小王子或許放下過去,但玫瑰呢?她再也無法吐露自己的心聲,只能無聲地犧牲,並成就小王子的成長。
許多論者都以為,小王子的故事和聖修伯里的人生相應相生,而小王子曖昧的結局恰好預言了聖修伯里的失蹤,因此在《小王子》浪漫的故事背後,總帶有一股難以掩藏的巨大孤寂感。可惜的是,馬克.奧斯朋的續寫固然更為貼近你我,也容易觸動人心,卻同時讓故事類型化為一則隨處可見的成長冒險故事,喪失了原著獨特的內涵與氛圍。
相關文章
- 《小王子》:對教育體系的抗議! (2015/11/04)
- 《小王子》:狐狸和玫瑰 (2015/10/30)
- 《小王子》:唯心變現的B612 (2015/10/26)
- 《小王子》一部值得「 長大」的成熟大人們用心去看的電影 (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