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從文學到電影的光影法術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多年來換過四位導演,每個導演風格不同,但目標相同,就是將文字影像化,所以無論人物造型或劇情走向,都沒有太多更動,讓電影版的《哈利波特》成為史上最「忠於原著」的改編作品之一。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暢銷,讓作者J.K羅琳名利雙收。從第一集《神秘的魔法石》,到完結篇《死神的聖物》,這部小說一共寫了七集,不但一本比一本還要厚,而且越來越曲折,也越來越超乎想像,直到故事終結,仍然餘韻無窮,尤其是改編成電影,不斷創造賣座紀錄之後,更讓這股魔法熱潮攀向最高峰!


雖然《哈利波特》被歸類為青少年奇幻文學,可是一路閱讀下來,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它具備的不只是奇幻色彩,更有一定程度的邏輯推理元素,許多看起來像是枝微末節的描述,都可能是揭開謎底的關鍵,尤其是劇情三番兩次的大逆轉,更讓不少書迷津津樂道。這是一個最適合拍成電影的故事,因為他具備了最精采的戲劇張力;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最難拍成電影的故事,因為這麼複雜的結構到底要怎麼在有限的電影篇幅裡面交代清楚?考驗編導功力!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多年來換過四位導演,每個導演風格不同,但目標相同,就是將文字影像化,所以無論人物造型或劇情走向,都沒有太多更動,讓電影版的《哈利波特》成為史上最「忠於原著」的改編作品之一,但也容易造成「書迷看門道」,沒讀過原著的觀眾只能「看熱鬧」的狀況,原因是小說篇幅越來越長,即使電影長度超過兩小時,也不可能精確交代每個細節,所以電影版本往往變成「精華濃縮版」,可以讓書迷透過影像來回味整個故事,但對於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故事的非書迷而言,雖然不見得看不懂,但也容易有「不夠深刻」的問題,還好這樣的問題可以靠著聲光特效來彌補,畢竟故事裡的魔法世界,本來就已經令人目眩神迷。


即使《哈利波特》魅力無窮,但是電影上映後,延伸出兩個常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有人不斷質疑片中童星已經越長越大,不適合再演出這個「兒童故事」,但是了解《哈利波特》的人就會知道,雖然這個故事具有童話色彩,卻是以寫實角度出發,所以哈利波特從11歲正式踏入魔法世界,直到17歲才讓所有事件告一段落,甚至在原著小說完結篇的最後,還有提到哈利波特結婚之後的事情,所以片中的角色會長大,完全符合故事的設定,並沒有任何突兀之處。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從《哈利波特》走紅之後,就一直有宗教或學術界的批評聲浪,認為這部作品歌頌魔法,對兒童有不良影響,其實這是非常嚴重的誤解,因為這個故事並不是鼓勵你追求虛幻、逃避現實,反而是用浩瀚的想像力來穿針引線,描述一個男孩如何變成男人的成長過程。故事裡的哈利波特,不是一開始就法力高強,而是不斷的在逆境當中學習,也和一般人一樣,必須經歷感情上、生活上的挫敗,然後從錯誤與徬徨當中找到方向,並且獨立完成屬於他的考驗,一個魔法男孩的學習經歷,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


文學轉化成影像;幻想對應到真實,注入其中的友誼、勇氣與純真之心,讓這個故事變得迷人,這麼多年來,書迷或影迷在這個龐大的魔法世界裡面,或許都體會到一件事情,那就是魔法其實不分國界、不分年齡,而且無論你是魔法師還是一個普通的麻瓜,只要夢想不滅、希望常存,或許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魔法的能力。

作者:馬來魔

本期焦點-【v.297】 201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