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愛的無限可能-《綠光》


《綠光》是部表層平淡鬆散,宛如紀錄片特質的作品,但侯麥卻能在深層結構中埋下豐富的層次與戲劇的衝突,這正是導演高明之處,更使此片不朽而成為經典。


侯麥的作品有一種迷人的特色,總能在看似淡然的敘事底下牽起觀眾的共鳴,仿佛片中角色就是生活周遭某某人或甚至是自我的翻版,簡約的故事也就是日常生活的寫照,然後讓觀眾從中去體會與感動。另外侯麥深厚的文學背景,也使他的創作有別於法國新浪潮的其他導演,以細膩的文字和影像編織出獨特自我的電影脈絡。


綠光》並不涉及糾纏不清的男女情愛、人性道德的探討、歷史社會的批判、玄奧的生命哲學、或是形式美學的構築……等等,而是以散文般的筆觸做為基底,來展現角色的情感與深層的戲劇張力。


影片以法國奇幻文學家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早期的著作「綠光」,為闡述的核心,談論到凡爾納較廣為人知的代表作莫過於:「環遊世界八十天」、「地心冒險」或「海底兩萬哩」…等著作,而近年也陸續被搬上大銀幕。綠光在片中之意為對幸福(愛情的)的追逐,並由此延伸出女主角黛芬(Delphine,Marie Rivière飾)心境與生活間的諸多矛盾。故事是描述黛芬在旅行即將到來的前一刻被朋友放鴿子,打亂了她的假期安排,最後只好跟朋友到鄉間渡假,儘管一切看似美好,看她卻莫名的想逃離當下,往後的日子不論是到前男友的小屋或是朋友提供的海邊小屋,都讓他無所適從,直到他遇到了一位男子和傳說中的綠光…!


「矛盾」是此片所表現的也是塑造女主角心理的一個重要情緒之一,她渴望假期的旅程,但事後卻可窺見她在生活上卻有一大籮筐的限制,像到海邊卻不能坐船、害怕與陌生男子邂逅、只吃菜不敢碰肉(全然個人因素)、甚至不敢玩鞦韆…等等瑣事,但其中許多事情不就是假期才能充分享受的娛樂嗎?由此帶出了黛芬的心理(性格)與現實衝突的矛盾原因,也導致在看似美好的日子,她卻始終悶悶不樂,並解釋了她那無可名狀的孤獨或說孤癖的性格,就如片中人所問:「你對我們的提議都……”還是不要了、我不太想”……。」但更矛盾的是,她極力想掙脫這種生活的孤獨,所以才拚命的要逃離巴黎四處尋找可渡假的據點,或者是與前男友藕斷絲連,也不願尋找新戀情。諸如這類心境上的矛盾、掙扎、苦悶與無所適從,侯麥都給予了完整的表述和細緻的寫實呈現。而更吸引人的部份再於後段,也是侯麥厲害的地方,他讓黛芬其實是意識到這一切矛盾的生活與感情的,但她卻無可自拔的深陷其中,這安排不僅使敘事有了新的火花,也強化了角色的戲劇張力,把這種矛盾的心境推向了更深層的心理寫實,同樣也是很好的性格描繪,所以片末當一貫孤癖的她主動向一位男子開口要他帶自己一同去渡假的要求,便顯得合情理,表示她也想突破這心理的困窘,然後讓一切的遺憾或缺憾滿足整全在一道「綠光」當中。

所以在表層平淡鬆散,宛如紀錄片特質的作品,侯麥能在深層結構中埋下豐富的層次與戲劇的衝突,這正是導演高明之處,更使此片不朽而成為經典,當然這種鬆散的敘事,並非真的隨意或即興的拍攝,而是每一環節也都是經過縝密的安排,具有高度的技巧掌握與運用的結果。


從1981年到1987年間幾乎是每年一部作品,共有六部作品稱為「喜劇與諺語」 Comédies et proverbes) 系列,《綠光》即是其中一部,另外如《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1984)與《好姻緣》(Le Beau Mariage, 1982),都是講述婚前的種種感情上的變化,與面對自我和情感間的態度,同樣是開水與白麵包的影像風格卻能層層穿透人心,引起動人的共鳴。

作者:鯊魚

本期焦點-【v.296】 2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