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溫和的寓言-《獅子星座》


本屆金馬影展選映的侯麥電影,除了大名鼎鼎的《慕德之夜》、《克萊兒之膝》,影迷可能較陌生的侯麥長片處女作《獅子星座》,亦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佳片。


法國新浪潮這名詞,同時也意味著是變革的電影美學時代,從《斷了氣》(A Bout de Souffle,1960)、《四百擊》(The 400 Blows,1960)到《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in Marienbad,1961)…等,都以新的美學手法開創可能的影像語言與創作形式,在這聲浪當中,侯麥的首部長片《獅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便顯得溫和許多,以致當時票房慘淡,但當我們經過影史經典《綠光》(The Green Ray,1986)的洗禮後,不難發現《獅子星座》奠立了侯麥往後的美學意念與手法如:簡約美學、細膩的角色心理情緒的摹寫、文學式的基調、生活瑣事的捕捉……,都是侯麥的拿手好戲。

此片名為《獅子星座》,便帶有某種程度上寓言的味道,因為片中男主角Pierre相信占星術的預言,說獅子座的他在40歲後將走向富貴之路,卻沒料到他以為會繼承的大筆遺產全部留給了表哥,好逸惡勞的他最後只有流落街頭成為乞丐,直到他的表哥車禍身亡他才再度繼承遺產。


由故事內容看來是相當接近通俗劇類型(Melodrama)的脈絡,只是侯麥不似好萊塢以緊湊的戲劇元素和大量的煽情橋段來結構故事,反而專注捕捉角色許多生活上的細節,和情緒的轉折做為鋪陳,乍然看來會顯得沉悶,如描繪Pierre從流落街頭到變成乞丐的過程,佔據了相當大的篇幅,但侯麥是極度仔細的呈現角色生活境遇上的改變,像他起初還買的起勉強豐富的午餐與在乎褲子上的污漬,特地跑去買清潔劑,到中段身無分文後開始去偷竊食物或撿地上的殘食,然後手錶、鞋子也相繼損壞,甚至細膩到表現Pierre開口笑的皮鞋,起初由一條繩子可以綁上,到最後綁什麼都不管用,索性連鞋也不要,經由這些非常有步驟的對末微細節的描繪,每況愈下的生活表現,形塑出角色的立體感與戲劇的張力。


對於角色心理情緒的掌握也是很有鋪陳,從他收到可能繼承遺產後便邀請眾多好友齊聚慶祝,甚至連要趕他走的房東也給予熱烈擁抱,但當一切遺產落空後,他由可以跟朋友借錢到連一個朋友也找不到,不是出國工作就是旅遊未歸,因而被迫在街頭遊蕩,並看到周邊的許多情景,其實原本應該會是他所擁有的:左擁右抱的女人、私人遊艇或是一趟旅行,由此造成他心理極度的怨憤對於自己在巴黎的處境(Pierre是在巴黎的美國人),並開始嫌惡巴黎是個骯髒的地方,以宣洩百般的不滿,徹底描繪出一個失敗者在逆境時幾乎失去理智的情緒。侯麥並不以高度道德化的意念注入角色意識,讓他去反省現今的處境有很大原因是他好吃懶做造成的果,而是走向純然的心理情感的呈現,同樣在片末他在街頭表演小提琴,一曲拉畢後突然他爆怒的向眾人怒罵,這也抒發他多年來在巴黎時,音樂才華不受重視的憤懣之感,而這些也都是很好的性格與心理描寫,更使此片不淪為道德教示的說教樣本。


侯麥並不是一個尖銳或是對時代社會提出猛烈批判的導演,即使在處理相關社會底層的題材,仍側重在角色的心境詮釋,淡化社會性的一面,把嚴肅的社會政治問題留給了高達(Jean-Luc Godard)。侯麥的作品乍看來或許會感到一直是重複性的影像堆砌,但細細品味之下卻可發現箇中的諸多變化與豐富的情感層次。

作者:鯊魚

本期焦點-【v.296】 2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