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圈是救生圈還是暴風圈?
喜劇這個圈子,有演員想進入,也有演員想脫出,不論是轉進還是轉出,都並非易事,轉歪了轉壞了轉不動了,可能就是在原地轉圈圈或是得要轉行了…。
電影這條路,可以說是條多線道的大路,一種類型的電影就足夠自成一個領域。不喜歡被定型的演員,有些會急轉彎換到完全不同的方向,有些則只是打個方向燈換個車道,如果發生事故,至少不會死得太慘烈。而帶給觀眾歡笑的喜劇片,一直是電影中非常老少咸宜的類別,心情不好的人、想和三五好友打發時間的人、喜歡多笑一笑的人…大部份的人,都喜歡看喜劇片。
喜劇這個圈子,有演員想進入,也有演員想脫出,圈外的演員,要想辦法找出自己能被觀眾接受的喜感表現方式,圈內的演員,要想辦法說服觀眾相信自己不光是搞笑,不論是轉進還是轉出,都並非易事,轉歪了轉壞了轉不動了,可能就是在原地轉圈圈或是得要轉行了…。
轉入喜劇圈容易嗎? 連阿諾、史特龍、馮迪索等等這些肌肉男,也會考慮要嘗試喜劇,但要來點藍海策略才有機會打得過很有喜感的職業喜劇,所以通常他們身上那可以像豬肉一樣秤斤重的肌肉和很man外形就會被拿來當作珍貴道具使用,比如說《限制級褓母》讓馮迪索變成特種奶爸,身手還是一級棒,只是手上的道具除了槍枝手榴彈之外,也會出現奶瓶之類的東西…,剛開始看到是會笑一下,但總不會整場都一直笑這種諷刺的對比吧?馮迪索一騎小小腳踏車就哈哈哈哈,馮迪索一幫小孩換尿布就哈哈哈哈,馮迪索一背小孩又哈哈哈哈…若真能夠這樣不屈不饒有始有終笑下去,那麼也只能讚美這種觀眾的笑點是又低又大顆啊。
或許不要拿肌肉來當轉型道具會好一點,畢竟這樣太「物件導向」了,勞勃狄尼洛把老大形象拿到《門當父不對》使用就十分成功,然而他還是懂得見好就收,沒有到各大喜劇片中去巡迴稱王當老大,當然,狄尼洛本身確實也有一些喜劇天份在,才玩得起來,若今天是艾爾帕西諾把教父形象拿來玩,恐怕會把他「人類老化最佳典範」的招牌砸掉(註:艾爾大神是火行者心目中越老越帥的怪物),看到教父(godfather)搞笑觀眾只會想叫「教母」吧(godmother=god!媽的!)。傑克尼柯遜同樣也是大老級的演員,他的轉型方式就很清淡緩和,走愛情喜劇小品路線,他那尖酸苛薄的特質拿來談戀愛是很有意思的挑戰。
尚雷諾的形象則是很正統的硬漢,但他也可以演喜劇,《終極剋星》就很好玩,把殺手搭上笨賊雖然不是新鮮事,尚雷諾搭上大鼻子巴狄厄的組合把一部片的喜感全都擠出來了,但凡事最好不要過一,同樣的梗再拍一部就叫老梗了。(題外話,火行者個人覺得尚雷諾的長相其實是很有喜感的,很像某一種秃鷹)
轉出喜劇圈容易嗎? 至於想要脫離喜劇形象的演員,長相會是一個考驗,威爾法洛在這方面就很有優勢,因為他是個長得很沒喜感的喜劇演員,所以不會發生「一看到他的臉就會噴飯」的超自然現象,他的喜劇是很冷又很機車的,但他要演起像《口白人生》這麼正經的片子,也是相當有深度,不像有些演員,只要一正經就讓人很震驚。金凱瑞長得帥且很正常,可是五官有過動的傾向,一不小心就會開始擠眉弄眼,表情太生動(生動=生生不息地在動),只要他壓抑下來不暴走時就是個好演員(這也是類似浩克變身的道理吧),《忘了我是誰》和《王牌冤家》這類感人的作品都證明很能夠打動觀眾。史帝夫馬丁被定位在冷面笑匠,其實他的編劇才華也很出眾,《灰姑娘的愛情手套》走寫實的路線,心情和感受的描寫實在是催淚。比爾墨瑞和史帝夫馬丁比較類似,轉型的轉換函數不同,反而在《愛情不用翻譯》這麼影展的電影中找到另一片天空,甚至差點兒拿到奧斯卡。既然要說到奧斯卡,就不能不提威爾史密斯這個年輕人喜歡的酷帥型喜劇演員,轉型挑戰《當幸福來敲門》,那阿福羅犬頭髮造型就已經是個突破,再把苦命帶著兒子追求幸福的銷售員演到奧斯卡提名。
但不少喜劇演員轉出去演了幾部非喜劇之後,還是會再回來圈內老本行,要完全捨棄自己的天份還真不容易呢。
大體上來說,想進入喜劇圈的知名演員,會把原先的既有形象帶進去,做為喜劇發揮的題材之一,而想脫離喜劇圈的演員,則會偏向尋找新方向,重新開始,畢竟同一種類型演久了,影迷也有看膩的一天。
有人在喜劇圈找到第二春,喜劇圈成了救生圈,同樣也有人到喜劇圈又碰到第二冬,喜劇圈成了暴風圈。演員們這樣進進出出多輪替,讓喜劇圈更有創意和新活力,我們做觀眾的,也多了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