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夜巡林布蘭》:畫作演義


《夜巡林布蘭》可說是英國鬼才導演彼得.葛林納威最平易近人的一部創作了。

英國導演彼得.葛林那威(Peter Greenaway)執導的《夜巡林布蘭》,是一齣用力很深的畫家傳記電影,介紹的是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的爭議人生,焦點則在於他的傳世名畫「夜巡(Nightwatch)」。


畫名叫做「Nightwatch」,電影片名則叫做「Nightwatching」,多了一個「ing」的現代進行的時式,也展現了曾經立志要當畫家的葛林納威對於電影媒材來重現認知繪畫藝術本質的多重審視觀點。


夜巡林布蘭》的中文片名清楚標識出電影的中心,一方面認識林布蘭其人其事,一方面則是從他的「夜巡」畫作中看見他的時代、人格和畫風。五個字就能透徹掌握電影精髓,確實功力不凡,一方面是因為葛林納威這回沒有搞怪,不玩艱深難懂的圖像與典故連結,另一方面則是即使只連結了「夜巡」與林布蘭,葛林納威其實已經把畫家的生平盡皆濃縮在他的作品之中了。


電影從一場夢魘展開,葛林納威採用了非常舞台式的結構,畫面中是一張床,那是林布蘭或睡夢或做愛 或產子的場合,主角可以自在翻滾,其他人物也可以自由踩踏而過,那張床因而成了類似京劇藝術許可多重解釋的空間道具,卻也是極其寫實的實景,這個美術結構,其實已經預告了葛林納威要自由行走於畫家和畫作世界的企圖。


但是,葛林納威很少像《夜巡林布蘭》中那樣清楚明白地來和觀眾對話,被惡 夢襲擾的林布蘭眼睛受創,又身陷黑夜,所以很痛苦地叫著說「他是在黑暗中張大雙眼(Looking in the darkness)」,然後又跡近歇斯底里地叫著:「Open your eyes, you Fool!睜開你的雙眼,笨蛋!」 最後則是對著用舌頭舔拭他受創雙眼的婢女說:「Can I in fact see you ?(我能夠看到「真格」的你嗎?)」這三句話其實都是再清楚不過的破題之言,怕觀眾不明白,聽不真確,二小時又十四分鐘的電影演完之後,林布蘭又再度重複了一次,我想,葛林納威真的是有點急了。


是的,「睜開你的雙眼」,正是葛林納威創作《夜巡林布蘭》的意圖,他不但張開了自己的雙眼,也要觀眾一起來睜開。他的手法就是透過電影藝術的最基本功能:「放大!」再搭配現在最流行的「拼圖解碼」完成全片論述。


經典名畫其實尺碼都不大,畫家的靈恩和巧筆往往就縮影在小尺寸的畫框中,等待有心人慧眼識玄機,林布蘭在1642年繪製的「夜巡」算是大件作品了,363 × 437 cm的體積大約是兩個人寬,兩個半人的高度,就算人物眾多,也夠讓人探幽發微予,但是一般人看畫但看光影和筆法,看服裝和考據,卻未必真的能從畫作布局和 若隱若現的形象中體念畫家創意,完成真相拼圖,大多是一知半解地走馬看花,唬攏過去就算了,所以葛林納威才會透過林布蘭的嘴,要大家張開雙眼,發現他隱藏在這幅畫作中的歷史秘密、嘲弄和批判。


要解析名畫,電影有太多的工具可以使用,細部特寫的放大只能做為刑事辦案的佐証而已,重要的是解析畫作的前提,這必需靠歷史還原和戲劇元素來建構合情入理的敘事結構,完成電影的論述主題。


「夜巡」的畫作以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民團活動為背景,但是其中有一把槍,有毫不相干的女孩,本來應該是民團委託的畫作卻因為畫家加進了太多讓人費解,又極不協調的元素,使得畫作有了爭議,使得四百年後必需要靠電影的強勢影像邏輯來翻案做註解,這是電影的魅力,卻因此替知名畫作多開闢了傳奇新頁。


夜巡林布蘭》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財多氣粗的民團如何與林布蘭討論著半身畫五十元,全身畫一百元,那是畫家要混生活的生存價格;一方面卻也讓我們明白畫家其實就是繪畫時代的導演,要指揮著龐大的臨時演員做戲,才能完成他的畫像描繪,那是畫家的工藝技術;另一方面則是作畫過程有了些風風雨雨,有人死有人失蹤,畫家不再只是商業上的委託創作,而有了保存歷史,揭露正義的藝術良心…從最庸俗的市儈,最內幕的創作實錄到最幽微的畫筆深意,葛林納威就像剝橘子一樣,從果皮層層剝進到果肉,讓我們從一知半解的囫圇吞棗中接受他雄辯滔滔的畫作背景和創意剖析,那是他展現自己對林布蘭畫作的微觀體會,以及林布蘭生存時代的宏觀觀察,以小見大,由大觀小,正是葛林納威的辯論工具,而大膽假設,小心求証的畫作還原功力,則是戲劇元素摻進推理技法的高明攪和了。


我不懂十七世紀的歷史,葛林納威也沒有要求觀眾去細讀歷史書,而是透過「夜巡」畫中當事人的話白將恐懼、缺憾、告解與遮掩的歷史與人性元素都找到出口,因此,看《夜巡林布蘭》最大的障礙不在歷史知識的不足,而是需要記住人名的人物太多了,一旦連結不上就會有失落惆悵之感,但那不正是我們初次接觸名畫時都有的距離嗎?葛林納威拉進了我們與名畫的距離,多看兩次,必定有更清楚的輪廓浮現的。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183】 2008/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