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生夢死》家庭的羈絆
著重在社會底層或邊緣的人物身上,對於情感「羈絆」描述的很真實、細膩。劇中有幾位演員的演技很優異,欣賞他們演技的過程很爽快。劇中採用了大量的象徵、譬喻手法,也是值得觀賞之處。
最近有兩部在國際上為國爭光,一部是在坎城影展入圍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獎、金棕櫚獎,最後拿下最佳導演的《刺客聶隱娘》,已有不少篇新聞報導。
另一部則是入選柏林影展「電影大觀」的《醉‧生夢死》,這部作品比較少人知道,在才剛頒獎完的2015台北電影節上獲得百萬首獎、最佳劇情長片、男主角、男女配角、媒體推薦獎成為該屆最大贏家後,近日才開始比較有新聞。
許多觀眾比較容易對這類入圍許多藝術獎項的電影感到怕怕的,因為聽到大量影評讚美的報導後進戲院卻發現看不懂、覺得沉悶,進而產生畏懼這類電影的心態。
大家都是希望鼓勵這些在電影圈精進技藝的工作人員才會辦這些獎項,但對於電影與觀眾這兩端來說,若有個合適的引導平台,幫觀眾分類說這部電影是可以看哪些部份的,譬如說是演員演技,或是故事劇情,或是特效、音樂,需不需要具備某些領域的經驗等等。
讓更多人找到他們想要的、需要的電影,一直是我認為發展台灣電影這產業需要努力的事項。目前我用著還很生嫩的觀影經歷在做這件事情,希望有一天能幫觀眾找到他們想找的各式各樣電影。而不是簡易的評論一部電影好看不好看,或是幫電影打個分數這樣。
這部《醉‧生夢死》對我來說理解上並不困難,並不像蔡明亮或侯孝賢的電影那樣是屬於個人主觀表達風格的東西;但也不至於簡單到像八點檔那樣平鋪直述,劇情都在台詞裡而不是演員演技。
建議各位觀眾自己去感受電影,體會這部作品想述說些什麼。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金錢、機緣去觀賞到許多的電影作品,所以我會就我看過的電影才做些粗略的介紹,或許您可以先從感興趣的特定題材開始著手觀賞。
由於我是首次觀賞張作驥導演的作品,以下談及的觀影感受僅來自於這部《醉‧生夢死》。會覺得電影呈現出來的風格,是比較著重在社會底層或邊緣的人物身上。對於情感「羈絆」描述的很真實、細膩,尤其是在想逃離卻又牽掛著原生家庭這一塊,有洋蔥。劇中有幾位演員的演技很優異,欣賞他們演技的過程很爽快。劇中採用了大量的象徵、譬喻手法,也是值得觀賞之處。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對於社會底層人士的關注
劇中的幾個角色都是比較社會底層或邊緣的,終日酗酒的媽媽、市場賣菜把辛苦賺來的錢都給女孩的弟弟、自殺未遂的哥哥、從事援交的女孩、從事舞男工作的碩哥。
或許是生活的環境、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人脈等資源比較接近,我向來對這類社會底層的題材較有感觸。我很能體會弟弟為什麼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拿去給女孩花用,因為他在原生家庭是無法得到母親認同的,且家庭中沒有父親這角色的存在,嚮往從別處找到情感的反饋(通常是愛情)是很常見的。許多失能家庭的孩子對於愛情的追求都分外執著,就是因為如此。
象徵 & 譬喻
雖然觀賞電影時可能無法瞬間理解,但透過觀影後的思索(或心得撰寫),會發現劇中有許多巧妙的象徵與譬喻的手法。
電影中有許多與之對應的象徵存在:弟弟視之為好友,總是辛苦工作尋找食物的螞蟻。弟弟喜歡帶回家養,在污染的河水中也很容易存活且大量繁殖的吳郭魚。弟弟視之為自己化身、同病相憐的老鼠。弟弟用來自我嘲諷,通常沒人會買的豬頭。這些是用動物來象徵社會底層人士數量眾多(吳郭魚)、辛苦工作只為生活(螞蟻)、在艱困的環境中求生(吳郭魚)、不受歡迎且可能人人喊打(老鼠)、工作賺不了什麼錢(價值不高的豬頭)。
也有利用螞蟻想獵食蛆,在弟弟眼中兩者是在共舞,用來對照屋外哥哥與碩哥的共舞,並且也帶出媽媽發生意外的那段回憶。
最後一段則利用弟弟跑到河邊放生吳郭魚、媽媽放下酒瓶,分別象徵了兩種美好的期待:弟弟獲得自由,不再被媽媽偏愛哥哥的這種情懷所困住(吳郭魚被放生)與媽媽總算學會放下,不再執著,不再靠酗酒來跳脫走不出的過往傷痛。(放下酒瓶)
此外個人也臆測,片頭的李白《將進酒》題詩,或許也是導演拍這部電影當下的心情寫照吧!
親情的羈絆
即使是再普通、平淡的生活,總會充斥著許多考驗。這部電影透過兩兄弟與母親的日常互動,呈現出一些非常常見人們在親情上的羈絆。
弟弟雖然陪伴在母親身邊照顧母親,但母親掛念的,總是那個功課好、工作順遂,遠在他鄉的哥哥。
應該有很多觀眾有過這樣體驗,留在家裡的往往是最不被重視的,父母總會掛念那些偶爾才回來一次在外地工作、讀書,或是嫁人的孩子。而那個長期留在身邊,就算沒有照顧責任,也盡到陪伴工作的孩子,反而很容易是父母抱怨、發牢騷、嫌棄的對象。很不公平是吧?但人往往有著太多的盲點是自己沒發覺的。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一種羈絆。是要嘔氣的也跟著離開家裡尋求更好的發展(但同時帶有些自私),偶爾回家當父母的寶?還是留在父母身旁當個付出最多、犧牲最多,但也是被嫌棄最多的孩子?
哥哥則是呈現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很多父母都會過於保護孩子,這種狀況在小時候可能是一種呵護,當心你受涼、挨餓、被欺負等,但若一直延續到成年以後,有時候反而是一種極大的壓力。
母親擔心哥哥的同志身份會讓他無法在社會上順利生存,而哥哥則是拼了命的想吼出:我沒有妳想像中的那麼脆弱,不用過度的為我擔心。
太多的父母擔心著自己的孩子怎麼還沒交男女友,還沒結婚,還沒生小孩,還沒幹麼幹麼,就是無法想通「兒孫自有兒孫福」這樣的念頭。
國片少數有去呈現這些比較非傳統家庭思想的作品,不再單純是以「父母絕對是對的」這樣的角度出發,而是用「孩子的感受」角度去發出些聲音。
李鴻其 飾演 弟弟老鼠
演技很優異,呈現出一個很真實、生動,在社會底層求生,為愛瘋狂的大男孩。觀影數日後依然能清晰想起他說話的語調與在片中呈現出來的個性,角色相當鮮明。崇拜碩哥,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同。
他左肩刺有埃及死神阿努比斯,右肩則為台灣死神黑白無常之一的七爺。在劇中有介紹到這刺青,特映會現場聽說是演員身上真實的刺青。
鄭人碩 飾演 舞男碩哥
從事脫衣舞男與男公關工作,以一般人所謂「小白臉」那樣的方式從女人身上賺錢。
總是幌騙身旁的女人說自己住在美國的媽媽生病需要用錢,實則把錢用在當時的女友醫療身上,在女友過世後似乎失去愛人的能力。
是那種可以為了所愛的人,不惜去讓愛上自己的人犧牲的那種個性。我想多數人的愛都是這種模式,愛很難是高道德的、完全不傷害他人的。
影片中有幾件事我還沒能理解,其一,他的女友已過世,那他還需要存錢做什麼?其二,感覺他是所謂的「直男」,那他與哥哥的性愛完全是出自於當下的性慾嗎?
黃尚禾 飾演 哥哥上禾
總覺得這演員有一點像艾力克斯。
在劇中因為同性戀的身份無法獲得母親認同而選擇逃避遠赴美國,因為失戀而自殺,未遂後回國,對碩哥有好感。他回想起母親的那段劇情讓人印象深刻。
呂雪鳳 飾演 母親
戲份不多但演技相當優異。身上與周圍佈滿蛆那幕畫面十分嚇人,聽說是用真的蛆而非電腦特效,要靜靜躺在那等導演拍完這場戲都是非常困難的,我光是用想都覺得可怕。
觀賞電影時發現影片中的閩南語還蠻道地的,有些用詞甚至是我不會去使用的。
我是很標準的台北人,家裡爺爺奶奶講台語的閩南家族,但學校、工作的環境幾乎都是以國語為主。很多跟我背景相似的人在講台語都是這樣的情形:腦袋中先閃過國語,再把國語翻成閩南話然後說出。但電影中的則比較像是原本就以閩南語為主的人所會說的話語。
張? 飾演 援交女孩
「?」是「甯」的異體字,前者底下是「冉」,後者底下是「用」,意思同安寧的寧。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後者,代表性藝人有張鈞甯、楊甯;而這位演員則是前者。
臉書專頁:張? Chang Ning
林晉羽 飾演 豬頭阿祥
我也蠻喜歡劇中弟弟與女孩兩人的愛情,一種最純粹的喜歡:付出,不帶有欲望的。
作者:闕小豪
【Mr.闕小豪】
相關文章
- 《醉‧生夢死》愛人至死,醉後生夢 (2016/01/06)
- 《醉‧生夢死》人生如夢一場 (2015/12/31)
- 《醉‧生夢死》頹廢之中的微光 (2015/08/31)
- 《醉‧生夢死》醉看人生 (2015/08/24)
- 《醉‧生夢死》:欲望的重量 (2015/08/20)
- 《醉‧生夢死》醉不生,夢不死 (2015/08/13)
- 《醉‧生夢死》佚名詩人黑暗角落裡的垂死吟唱 (2015/08/13)
- 《醉‧生夢死》開啟你的眼睛 (2015/08/13)
- 《醉‧生夢死》賣火柴的流氓男孩 (2015/08/13)
- 《醉‧生夢死》等待陽光的日子 (201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