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用身體寫詩,以靈魂為賦
「行者」是一部拍攝長達十年的紀錄片,側錄著「無垢」這個舞團跟她的靈魂人物林麗珍老師。
已經很久沒有一看完一部影片就迫不亟待地想寫篇文章推薦她了,尤其還是一向不太鍾愛的紀錄片,不過,我願意掛保證推薦本片,而且也確定會選她為今年十佳的國片喔!
《行者2014》是一部拍攝長達十年的紀錄片,側錄著「無垢」這個舞團跟她的靈魂人物林麗珍老師。
林麗珍是一個出生於基隆小地方的女孩,憑藉著對舞蹈的熱愛,於中國文化舞蹈學院畢業後,便投身於舞壇。早期的作品以自由、奔放、大膽聞名,常常有顛覆性的肢體動作展現。
在個人風采四射之時,她選擇了放下工作,回歸家庭,專心在家教養小孩,陪著孩子成長。但並沒有放棄長進,這時期的她跟著志同道合的朋友蒐集整理著大量原住民的文化意象,比如他們的音樂、衣服、舞蹈等等,同時,也深入了解台灣在地的文化內含。
在這沉潛、積蘊的幾年中,逐漸發展出影響她後來作品的重要元素,比如在地化的民俗特色,儀式化的編排與調度,與自然的關係,放棄外相上的肢體展演,而更強調由內而發的身心律動,還有在動作上更趨沉緩的美學風格等等,這些元素形成了「無垢」這個舞團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與特色。
「無垢」舞團成立十多年以來一共推出了三部重要的大型舞劇,依時間序分別是「醮」,「花神祭」跟「觀」。「醮」是在講人與鬼的關係,以民間祭祀的典禮出發創作而成的作品;「花神祭」則是講人與神的關係;「觀」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這三部作品,完整呈現了林麗珍老師眼中的台灣社會的微型縮影。
導演陳芯宜花了十年的時間跟隨拍攝著林麗珍老師的創作過程,最難能可貴的是將創作者如何「無中生有」的整個過程紀錄了下來,從一個心靈意識的點,到連成一條線,再織成一個面,最後是幾個面的立體組合,衍生出一部部深刻、撼動人心的舞劇。
這些成就也已經獲得國內外各大小獎項的認可了,不過我個人不打算細數這些獎項,因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要從她的言行、生活準則來看的,有沒有這些獎項的認證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作品或風格給了我們什麼啟發或深邃的沉思。以她這樣一個已經將藝術融入生活的藝術家來說,即使沒有任何獎項的青睞,也絲毫無損於她存在的價值,而那些賦予的肯定,也僅是錦上添花罷了。與其看這些錦上花,倒不如好好欣賞她的生命織花(用生命織成的花)。
林麗珍老師說:「生活即是藝術。」我想這是很多藝文創作者共同的生命經驗,因為身為藝文創作者,我們跟大多數人一樣過著尋常的平凡日子,但如何從這些生活瑣事中汲取養分,提煉精華,激發出不同的電光石火風采就是創作者自身的功課了。意思是,同樣是喝一杯水,一般人只是為了解渴,藝文工作者可能要更覺知地感受到這是冰水?熱水還是溫水?是煮過得水?還是逆滲透的水?是泉水還是自來水?此刻的我是怎樣的?喝了水的我又是怎樣的?同樣是一杯水,藝文工作者有義務去分享出來他與一般人喝完後不同的體驗,這便是藝術賴以生存的基底了!
藝術源自於生活,源自於我們觀察到的所有生活、生命中的細微末節,因為人無法真的創造出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所以必須藉著體會、微觀、拆解現實的元素,再去轉換成他們能想像到的變形(記住,所有的外星怪物、扭曲空間、虛幻臆想一定都是人類世界經驗過的實際現象的變形,即使是結合了各種不同的元素,但還原到最本質,還是來自於生活與現實!)。
於是我們可以跟著這個舞蹈藝術家一起生活,透過她的眼睛來看她看到的世界,學習她的視點來凝視那些一直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但恆常被我們遺忘、忽略的細節。
片中有幾段我們可以看到林麗珍老師信手拈來就是在呈現一種藝術面向,一種生命昇華的質地,一塊布,一面鼓,一件裙子在她手中隨性把玩即是一種藝術展演了。
為了展現林麗珍老師創作的內含:生活與自然的結合,導演特別把舞者拉到了戶外去,將老師編舞時的內在靈感外顯化,呈現出舞台上闕如的自然景緻,讓觀眾更貼近這些舞蹈的價值內核。所以我們看到在山中,在林間,在海邊,在溪澗,舞者們如何透過肢體的延展與自然呼應、交流,彷彿在用身體寫詩,用靈魂與自然共舞:我一伸手,即是一條河,我一回身,就變成了樹,在我的心底,土壤剛厚實結成了頁岩……生命之詩如此輕巧吟唱……
林麗珍老師在教舞者時很強調由心出發的感受,就是心先感受到了,動作自然就出來了,一切的肢體延伸與力量都是如此自然地呼應著內心的渴望與力道,絕對不是我刻意要做什麼動作,那樣就太刻意了,失去了她創作的精神。這個概念正好與表演也是相通的,我正好最近在訓練新演員,也告訴他們,表演絕對不是憑空捏造出什麼東西,而是將自身的生活或生命經驗為底,再加上藝術的思維,融合長出的一株樹,意思是,內在的感受與自身生命經驗是這顆樹堅實茁壯的重要底層,少了這個厚實的底層(即真實的生命感受),任何表演都會顯得空泛不實。所以我也覺得所有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都該去看這部電影,一定會有所啟發的。
(順帶一提,我看的這場放映大概有很多舞者或藝文工作者參與,所以啜泣聲此起彼落,可見用生命去創作的藝術是多麼令人動容的與共鳴的。)
雖然林麗珍老師表示她的作品跟宗教沒絕對的關係,但中間那些儀式話的排場與最後唸頌的「心經」,甚至包含團名「無垢」或電影名「行者」都是佛教的一種能指(意思是清楚連結到佛教的意象、指涉)。
片中沒特別去提到為何團名叫「無垢」,電影叫「行者」,不過以我這個善於穿鑿附會的佛教徒來說,很願意在這邊闡釋一下我對這兩個專有名詞的想法。「無垢」一詞我猜是出自「心經」中的「不垢不淨」(雖然『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也有提到一句『應生無垢濁心』,但感覺這個團跟『心經』的淵源比較深),意思是佛法是不二之法,取中道實相,不落兩邊,有淨有垢這種二分法是凡夫看到的世界,而佛菩薩的世界是沒有淨也沒有垢的空寂世界。單以詞面來說,無垢即是沒有污垢雜染的境界。
「行者」則是另一個佛教中慣常稱呼發願修行的菩薩道修行者為行者。片中雖沒有特別強調林麗珍老師是佛教徒,但是我想藝術即是她的信仰,她神聖的宗教殿堂,在這個聖壇裡,她也的確像個修行者那樣一步一腳印地踏出了自己的信仰足跡。
這邊再分享一段林麗珍老師的生命經驗,這段經驗的描述與佛法正好也是相契的。林老師說她拍完「搭錯車」後,有一次去武界(我這個天龍人特別去查了一下,是在南投的仁愛鄉的一個原住民部落),在那裡躺著,她突然發現自己空掉了,與身邊的草地、樹林、螞蟻等自然融為一體,而也就在空掉的同時,所有外面世界的一切才能進入心裡……這段經驗以佛教來講,就是所謂的「真空妙有」,意思是唯有我們的心真的住於虛空中,外相世界的一切才能了了分明地映現於我們的智慧中。聽到林老師這段描述,讓我更確認了修行就在生活中,即使我們不曾聽聞那些難懂難解的名相(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只要我們用心生活,我們也就是在修行了呀,也就是在經驗這些佛法了。
作者:電影工作者 Rady
【Rady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