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漢內克的導演秘密》不只是《愛‧慕》


《漢內克的導演秘密》不止訪問導演,也留下了影人們的精彩對話,電影裡面有很多不只是漢內克導演自身的理念闡述,也有更多屬於電影人在共同打造電影過程時的多元藝術哲思,佳句摘錄不完,說是它一套電影導演創作秘密課程也是可以的。

在《愛‧慕》之後,想必很多人對於導演麥可漢內克充滿了好奇。這時候,由訪問過宮崎駿、拍過《宮崎駿的魔幻世界》的奧地利導演伊夫蒙梅爾(Yves Montmayeur)推出的《漢內克的導演秘密》就蠻應景的。

原來不止台灣人喜歡事後追星,而是全世界都喜歡?只不過,人家並不是在漢內克得獎之後才跟拍的,而是已經跟拍漢內克將近十年了!所以才能跟拍到一些拍片時的幕後花絮。(如果有人跟拍了李安八年十年,那今年紀錄片也可以推出了!)

來自奧地利、母語為德語的麥可漢內克,年輕時的夢想是作為一個演員(導演之所以都很「愛演」的又一例),甚至去了維也納學習作為演員,但失敗了。後來隨著年紀增長,他漸漸了解到一個人在年輕時或許並不了解一份職業所代表的行業意義,例如說他為表演藝術產業所吸引、被召喚,但當時並不懂得自己當導演會比做演員更有潛力。

漢內克的導演秘密》這部片裡提到漢內克的諸多代表作品如《白色緞帶》、《鋼琴教師》、《隱藏攝影機》、《狼族時代》、《大快人心》和《第七大陸》等等創作前後的理念與自省。漢內克認為「能夠拍片是一種恩惠。創作者的特權就是藉由創作來療傷,這樣就不用去看心理醫生了。」透過拍片前的思緒釐清以及電影完成後的自我反芻,創作者不但更瞭解事情的本質,也把自己看得更清楚。

人物紀錄片的好處是可以看見主人翁親口表述自己的創作理念甚至是價值觀等等,比傳記更有臨場感、也比逕自解讀電影更能接近創作的初衷。只是,有時候,有些導演並不喜歡告訴你他拍電影的目的、甚至是為什麼要怎麼拍?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在電影作品裡面交代地很清楚了,一方面很多創作者都認為當作品被完成的那一刻,作品就展開屬於自己的旅程、會為自己說話了。

想必很多人都想要更進一步地了解漢內克拍攝《愛‧慕》的始由,偏偏漢內克認為導演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需要盡力去塗抹掉電影裡面可以讓人去分析的架構部分。但是終究那一份「害怕受苦」的心意是無論如何都逃避不了的本質。「《愛‧慕》是想講原本生活愜意的人,在面臨生病和苦痛的折磨之後,企圖維持尊嚴的故事。」漢內克很怕受苦,所以拍了一部電影來面對它;一如他認為人的內心裡總會同時存在著高尚與下流的基因,所以誠實地拍了《鋼琴教師》。

與伊莎貝雨蓓合作的《鋼琴教師》所造成的巨大能量是眾所皆知。照漢內克的講法,是因為他倆語言相通無障礙,「奧地利是專門生產神經病和文化的國家」漢內克是這樣說;而伊莎貝雨蓓則是認為具控制狂個性的漢內克的執著、牽引出了她身為演員的表演欲望快感。

是的,《漢內克的導演秘密》不止訪問導演,也留下了影人們的精彩對話(歐洲影人連講話都像個哲學家般言之有物),電影裡面有很多不只是漢內克導演自身的理念闡述,也有更多屬於電影人在共同打造電影過程時的多元藝術哲思,佳句摘錄不完,說是它一套電影導演創作秘密課程也是可以的。

很多藝術家都有不愛被稱呼為「藝術家」、反而愛被叫做「工匠」的偏好(儘管大部份的人都已經認為他們是藝術家了),印象派畫家雷諾瓦和《愛慕》導演麥可漢內克都是。或許在成為真正的藝術家之前,你必須是一位純熟的工匠。雷諾瓦和漢內克都在已經不年輕的狀態之下自稱為「工匠」,很大的原因是,他們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所以我們是可以這麼去想像期待的:《愛‧慕》或許是麥可漢內克的重要人生代表作,但不會是最終的代表作。看了《漢內克的導演秘密》,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了。

cheer給《漢內克的導演秘密》星星數:


原始期待★★★★★★★☆☆☆

議題深度★★★★★★★★☆☆

攝影手法★★★★★★★☆☆☆

主角設定★★★★★★★★★☆

配角設定★★★★★★★★★☆

對白設計★★★★★★★★★☆

寓意內涵★★★★★★★★★☆

觀賞價值★★★★★★★★★☆

觀後分數★★★★★★★★☆☆

作者:雀雀 【雀雀看電影】

本期焦點-【v.399】 201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