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西藏》遠離是一種深切的感情
在《遠離西藏》裡,我們看到的,仍只是西藏的枝節片段,只是透過這個「暗渡陳倉」的真實故事,為了保存藏傳佛教的傳承,藏民不惜用生命守護。片中女主角不懂為何他們願意這樣犧牲生命,但卻從整個過程看到生光的光輝和偉大,想來也深深成為支持藏獨的外籍人士之一。

「遠離」,其實源自於深切的情感。《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遠離西藏》(Escape From Tibet)、《遠離家園》(Far and Away)、《遠離賭城》(Leaving Las Vegas)、《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皆然。

撇開這些,就單純的想到西藏看西藏文化,平常解讀電影的慣性,讓電影癡愈看愈難過,因為深深知道,中國為了消滅藏傳佛教的影響力,不惜以文攻武嚇的方式,全方位的漢化:每一條以各省為名的街道,都意味著移民及漢文化的入侵,和藏民的隱忍和退讓,以及慢慢消失的西藏文化,是以,愈看愈心傷,愈能理解藏獨人民的獨立,而在離開西藏的前一晚,又聞喇嘛自焚,他們的傷痛,源自於當權者對他們的否定,打個比方,就好像我們天天拜著祖先,有一天,有人強行進入我們屋裡,毀到祖先牌位,告訴我們拜祖先是違法的一樣,以如此強示的方式宣告與傳統價值觀對立。
《遠離西藏》裡曾有段公安對達賴喇嘛的描述,他表示中國解放軍是來解放西藏人的,讓他們從政教合一的專制政權下享受現代化,達賴喇嘛不就是舊時代的大地主?

於1959年出走西藏,當時有十萬多名藏人亦跟隨流亡國外。為了遠離迫害、投奔自由,每年都有許多藏人在沒有任何登山裝備的情況下,冒險跨越有世界屋脊之稱的喜馬拉雅山,取道尼泊爾,前往鄰國印度。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流亡者當中,兒童至少占了三分之一,因為父母希望這些孩子在其他國家能有更好的未來。
西藏的空氣、西藏的天空與風情,對人心確實帶著洗滌的作用,甚至不禁教人懷疑那個西方人描述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應該就是這裡(香格里拉是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1933年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的地名。書中描寫香格里拉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西端一個神秘祥和的山谷,當地的居民信奉藏傳佛教。)。光是看著一張張的照片,不禁教人神往,更別說聖母峰對登山客來說,永遠是心中最高的神山。
《遠離西藏》女主角安娜帶著朝聖的心情,攀登喜馬拉雅山,意外墜落山谷,看到兩名逃離西藏凍死在高山區的小女孩,這場意外,讓她有機會深入西藏,捲入藏民逃離事件。

到西藏,每一區都有不同的簽證,印象中電影癡的西藏之旅總共就有九種以上不同的簽證,而公路上,皆設有檢查站,說好聽是確認巴士沒有超速,明眼人心知肚明這是確認巴士和巴士車上的每一位觀光客沒有「落跑」,走在他們規定的「航道」上。這個地區多「自由」,可想而知。
在《遠離西藏》裡,我們看到的,仍只是西藏的枝節片段,只是透過這個「暗渡陳倉」的真實故事(藏傳佛教的信徒不難從故事推敲出,這是大寶法王當年逃離西藏的故事),為了保存藏傳佛教的傳承,藏民不惜用生命守護。片中女主角不懂為何他們願意這樣犧牲生命,但卻從整個過程看到生光的光輝和偉大,想來也深深成為支持藏獨的外籍人士之一。
很喜歡片中以藏傳佛教八寶之一──中國盤長(吉祥)結(因為繩結的形狀連綿不斷,沒有開頭和結尾,所以常用盤長來表示佛法圓轉流長,永恆不斷,周而復始。佛教中用盤長代表莊嚴吉祥,常用它裝飾在佛身,標記法力無限廣大。),意味著人與人不可分割的關係和緣分的無常與巧合,暗示著當她拾起小女孩的這個守護,它就傳遞了出去,把緣分連結在一起。

朋友問,這種題材真的能在西藏拍嗎?電影癡猜想,部分在北印、尼泊爾部分在西藏,那地形是騙不了人的,喜馬拉雅山的山貌就在那裡,只是有山前山後之別,沒去過沒仔細觀察過,也不見得看來出來。
全片略有遺憾的是,並非「全語」演出(即該講法文的時候說法文,該說英文的時候說英文,該說德語或藏語的時候說德語、藏語),不過並不影響我們對這個故事的感動,它是德國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長年關注西藏議題的導演瑪麗亞布魯曼匡不畏爭議,耗資千萬遠赴西藏實地拍攝。遠離是一種深切的感情,對那些逃離家園的藏民、對喜歡藏文化的人來說、對去過西藏的人來說,都一樣。
作者:蘇士尹
【電影癡聊天室】
本期焦點-【v.0397】 2013/05/30
其他新鮮事兒

追思翁清溪:音樂人生 (5/30)

除了《醉後大丈夫》,還有哪些超人氣限制級喜劇? (5/30)

Daft Punk—重塑舞曲音樂的電子巨擘 (5/30)

現代羅賓漢劫富濟貧,《出神入化》鈔票滿天飛 (5/30)

出神入化的宅男傳奇:傑西艾森伯格 (5/30)

《末路車神》一觸即發的收尾 (5/30)

《黑百合公寓》惡鄰惡靈 (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