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再見了,拉札老師》死了一個老師之後


《再見了,拉札老師》不能算是經典,但導演用著冷靜鏡頭與文學筆觸帶入這個冰冷加拿大校園裏頭,希望多年後觀看,還是能保有當時第一次看時,那樣的溫暖、那樣的感慨。

《內含部分劇情》

去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被來自伊朗的《分居風暴》壓倒性的口碑強勢壓境下,其他四國的入圍影片卻意外被忽略掉,但幸虧台灣片商把以色列的《親情據點》和這部來自加拿大的《再見了,拉札老師》引進,也能夠讓台灣觀眾一窺其他入圍國家影片有何其代表性。

再見了,拉札老師》透過小學校園發生的老師自殺事件,透過四季更迭變化,吐露出學校與師生之間,在平靜無波的校園生活,隱藏於檯面下對於”死亡”的噤聲與恐懼感,但卻藉由一名置身事外的阿爾及利亞裔代課老師,透過課程相長和毫不掩飾的教學態度,融化了班級的尷尬與矛盾。如此教育議題,對於資深影迷會聯想到多年前法國的《我和我的小鬼們》,相同的教育體制僵化、師生間的暗湧衝突與多種族的課堂環境,只是《再見了,拉札老師》從冰冷的死亡議題跳脫至溫暖的鏡頭時,那股平靜和緩的態度是十分高明。

利用學生發現反鎖在教室自縊的老師作為衝擊性的長鏡頭,再從老師將好奇女學生粗暴地帶走的跳接手法,剪接在此就不再涉入任何關於”死亡”的概念,但導演卻透過學生的無所謂式地回答,和校長、家長們緊張於小孩面對死亡陰影,做個強烈式的對比。隨著人本主義意識興起,全世界教育面對衝擊性的社會變遷和資訊化,直覺性認為小孩再不也不是小孩,而可能是個”小大人”個體時,教學方式就被迫重新改革,中間也可以看出不管是校長的堅持、老師的抱歉與家長的偏激想法,都認為”死了一個老師之後”,這些小孩必會蒙上一層陰影。但相對而言,一名代課老師,沒有任何牽絆下,反而用積極正面的態度,用生活經驗正視這個議題,卻也抽絲剝解出老師自殺的可能原因。

死亡是個嚴肅的課題,特別對於未成年的小孩子在懵懂無知的情況下,隨便接收任何訊息都會接受,但他們最無奈在於,大人們的窮緊張只會讓他們更無法暢所欲言,而拉札老師用的寓言引導式教學手法,雖不在於打開學生心房,更讓觀眾在乎的是,同樣有著死亡切身之痛的拉札,跟學生相處中間,似乎也看到了曾為人師的過世妻子的影子;兩者之間不再只是單純的死亡,更揭露出世界的殘酷面。

最終用一個淺顯易懂的大樹與蝶蛹寓言,讓拉札老師瀟灑地離開課堂,死亡事件的發生以這位代課老師立場可以完全不聞不問,但面對學生接二連三的答問,他只能用隱藏的傷口來告訴學生現實的殘酷,而後面臨最終告白時,崩解的眼淚化作溫暖的釋放,雖然大樹無法保護到蝶蛹化羽為蝶的那一天,但至少解開了彼此的心結,在幻想的天空中自在飛舞,雖然夢幻同時卻也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再見了,拉札老師》不能算是經典,但導演用著冷靜鏡頭與文學筆觸帶入這個冰冷加拿大校園裏頭,希望多年後觀看,還是能保有當時第一次看時,那樣的溫暖、那樣的感慨。

作者:House 【電影天空下】

本期焦點-【v.378】 201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