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達尼號3D版》重返時代巨輪
電影是魔術的一種,利用科技製造假象,讓觀眾相信眼前所見。我當時真的感受到那份魄力,一種透過大銀幕才能享受到的經典。
每個時代都有一部影片廣受歡迎,魅力及影響深遠,成為那個年代,人們記憶中最深刻的共同記憶。30年代是《亂世佳人》;70年代是《星際大戰》;80年代是《外星人》;90年代,則是《鐵達尼號》。
97年底《鐵達尼號》上映前夕,沒人敢保證這部耗資超過兩億美元的〝鉅作〞會賣座鼎盛,相反地,不少人擔心《鐵達尼號》會像凱文科斯納導演的《水世界》一樣,耗資龐大,結果電影賣座遠不如預期。
導演詹姆斯科麥隆以龜毛性格著稱,他對《鐵達尼號》付出的熱情,足以讓觀眾感動,卻讓出錢的片商心驚膽跳。據說科麥隆對影片的美術要求極高,連船上的瓷盤,都要求全面仿製當年鐵達尼號的盤子,只因為他一心想呈現出那個年代的氛圍…他的堅持,導致《鐵達尼號》的上映時間一延再延,慢慢地,片商對這部遲遲無法露面的影片,失去了信心。
終於,97年12月,《鐵達尼號》在戲院出航了。觀眾們急著知道:影史上耗費最貲的影片長什麼樣子(不加入通貨膨脹的因素,《鐵達尼號》曾是影史耗資最貴的影片!),而拍出《異形2》、《魔鬼終結者》系列的賣座導演,會怎麼處理這樣一部災難影片…
所有的疑問,隨著電影上演,慢慢獲得解答。很快地,《鐵達尼號》創造了某種狂熱,一個讓當時全球影迷同一個時間,陷入同一種瘋狂。
1997年12月《鐵達尼號》上映,首周在美國獲得2千8百萬美元的成績,雖然拿下週末票房冠軍,但是首映成績並不算特別出色。片商當時仍不知這艘大船,往後半年的時間,將陸續締造不同的記錄。
首先,該片從97年12月上演,一直到98年3月底,連續15個禮拜獲得週票房冠軍。待在票房排行榜前十名,則待了26個週末,橫跨半年之久。連續10個週末,週末票房沒有低過2千萬美元。(沒有概念嗎?這樣說好了,通常一部暑假強片,第一個禮拜的票房都會衝的很高,以《神鬼奇航2》為例,光是首週票房,就賣座超過1億美元了,可是因為票房衝太快,隔周收入跌率也快;《鐵達尼號》恰巧相反,是屬於長賣型的電影,賣了10個禮拜,週票房還是維持在2千萬美元,這是很難得的。)
總票房結算,在美國,《鐵達尼號》收入6億美元!(又沒概念嗎?這樣說好了,美國影史賣座第二名是《星際大戰》,賣座4億6千萬美元!而今年賣座嚇嚇叫的《神鬼奇航2》,目前收入為4億1千萬美元。)
但是,如果把通貨膨脹的因素算進去,《鐵達尼號》在美國的收入僅能排到第6名(通貨膨脹計算後為8億美元),第一名是《亂世佳人》,換算通貨膨脹,居然收入13億美元,媽啊!難怪老美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看過《亂世佳人》的人!
《鐵達尼號》是1985年後,唯一一部可以排上前10名的影片,在錄影帶、DVD、第四台的肆虐下,唯一一部真正造成風潮的電影。《鐵達尼號》的全球票房收入更是驚人,總共收入18億美元。(還是沒概念?全球票房收入第二名是《魔戒3》,收入僅為11億美元。)
是的,《鐵達尼號》是屬於全球都瘋狂賣座的影片,光是台灣,就賣座近4億台幣,這個記錄,到目前也無人可破的了(加入通貨膨脹的計算,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應該是《梁山伯與祝英台》,我們也可以驕傲的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人看過梁祝)!
幹嘛要忽然提起《鐵達尼號》,還歌功頌德了一番?這全因為兩天前看了電影台重播《鐵達尼號》和《捍衛戰警2》,帶給我的一點感想。
《鐵達尼號》算是我唯一真正親身經歷過的電影風潮。史匹柏導演的《外星人》風靡全球時,我還太年輕;而《星際大戰》上映時,我才只是2歲娃兒哩!但《鐵達尼號》不同,97年台灣跟美國同步上演《鐵達尼號》,我因為對導演詹姆斯科麥隆有信心,又對這部電影有無限好奇,特地趕第一天看片。電影街人潮不多,大排長龍的景象沒有出現,我略感訝異。
看《鐵達尼號》前,只想知道電影花掉的兩億資金到底砸在哪裡,看完電影後,驚喜自己看了一部娛樂性十足的好電影。除去前1個半小時的談情說愛,後面1個半小時,根本是沉船電影經典,每一幕都拍的極精彩,每一幕都看出好萊塢造夢工夫的強大。
尤其鐵達尼號下沉前,船尾整個直立在水面上,露出碩大螺旋槳的場面,我的心情就像當年觀賞《侏儸紀公園》,首度見到栩栩如生的恐龍現身銀幕一般地激動,我幾乎是閉著氣,看著銀幕上那讓人瞠目結舌的畫面。
電影是魔術的一種,利用科技製造假象,讓觀眾相信眼前所見。我當時真的感受到那份魄力,一種透過大銀幕才能享受到的經典。
步出戲院,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隔天,還把好久沒看電影的老媽,硬是給拉到戲院看《鐵達尼號》呢。
慢慢地,《鐵達尼號》的聲勢開始發酵,這部首週賣座普通的影片,始終不願沉船,每一個禮拜都製造大驚奇、每一個週末都吸引滿滿的觀影人潮。更誇張的是,《鐵達尼號》成了一種現象,看過一次《鐵達尼號》已不足以滿足部份影迷,有不少人開始以:多看幾次。來表達對影片的支持。
而《鐵達尼號》的電影原聲帶亦開始狂賣,除席林迪翁演唱的主題曲爆紅外,原聲帶也賣了1千萬張!這種人人搶看的風潮,逐漸引來不同的聲浪,關於:《鐵達尼號》並非好電影的評論,開始出現。唉,真的是人怕出名豬怕肥啊!
《鐵達尼號》是不是好片,在影片公演9年後再來評斷,我想,至少大家可以平心靜氣點。是的,這部電影在劇情上有不可忽視的缺陷,最叫人非議的,莫過於:怎麼有錢人的嘴臉都是一臉勢利、而窮人,卻個個都來天真、善良又活潑哩?還有,傑克和蘿絲認識才短短兩天,馬上就生死相許,會不會太快了點?
做為一部娛樂片,《鐵達尼號》算是高標準的影片了,它不僅只是提供一個:沉船歷險記;還寄望藉由主角的處境來達到觀眾的認同與投射。當年傑克與蘿絲的愛情雖然青澀,但影片創造出的簡單語彙,諸如:You Jump, I jump、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Promise me you’ll survive. That you won’t give up, no matter what happens, no matter how hopeless.....
意外在非英語系國家達到傳頌的效果,台詞簡單易懂、男女主角討喜、特效驚人、加上導演對人物性格的好壞兩分法,讓觀眾可以輕易地將感情投射到〝正確〞的人物身上,才讓電影上映後,得以發揮一傳十、十傳百的口碑效應。通俗電影沒有不好,當年《星星知我心》為何可以在台灣造成收視風潮?因為通俗、因為深得民心。
為什麼《媽媽再愛我一次》可以在大陸瘋狂賣座?也是因為通俗。儘管《鐵達尼號》有11項奧斯卡獎的背書,但各大媒體在評選影史最佳影片時,《鐵達尼號》總不會被提出。
然而,我們不該忘記的是:通俗電影要拍的好,其實並不容易。《鐵達尼號》有一個很棒的導演:詹姆絲科麥隆。科麥隆拍完《鐵達尼號》之後,已有9年多的時間沒有推出任何一部商業電影(倒是拍了IMAX、影集和紀錄片哩…),為什麼?因為壓力啊!因為他輸不起。因為《鐵達尼號》實在太成功,反壓得他喘不過氣。
可是,他是科麥隆耶,他是拍出《魔鬼終結者》這部影史經典科幻動作電影的導演、是拍過《異形2》與《魔鬼大帝》的科麥隆。
是的,我認為科麥隆處理愛情戲確實有那麼點彆扭,《鐵達尼號》最讓我感冒的一段場景,是傑克和蘿絲在後車座位上嗯嗯啊啊,高潮處,不忘伸出一隻充滿情慾的手,啪的一掌打在車窗上,留下清晰的掌印…我哩,害我笑出來。大導演你在想什麼啊?這很沒有美感好嘛!看到這一幕,我只覺得車廂好熱,好想趕快叫這兩個人趕快去沖澡云云!
撇開愛情戲,科麥隆面對災難場景,馬上生龍活虎了起來。說真格的,要比動作場面的調度能力,科麥隆絕對是箇中高高手。
《鐵達尼號》的沉船戲,是經過精密計算的。人要怎麼摔、畫面要怎麼剪、場景要怎麼過…都經過巧妙的排練。如何在沉船當下表現脆弱人性、如何讓觀眾達到情緒上的出口…同樣有著深思熟慮。
不管是老夫妻在床上牽手共赴黃泉的親密感傷、沉船音樂家的最後演奏、浮在水中的女人一瞥、自殺的副船長、甚或是水中呼喊求救的落難者…科麥隆處理這些枝節,大器又沉穩。他既保持了主線的清晰(傑克和蘿絲),且不忘利用支線來凸顯/強調狀況的危急。
我一直都認為科麥隆將《鐵達尼號》的沉船戲處理的極好,甚至是影史上最精彩的一次。兩天前我在電影台連續看了《鐵達尼號》和《捍衛戰警2》時,更加肯定了我的看法。
《捍衛戰警2》由珊卓布拉克主演,Jan de Bont導演。這部動作續集電影雖有大牌導演外加大牌演員、還有充裕的資金壓陣,但整部片拍地零零落落,片尾大船撞碼頭一場戲,花了大本,效果卻讓人直搖頭。
同樣有主線(大船撞碼頭)和枝節(民眾及船上乘客的反應)之分,Jan de Bont卻將這個重頭戲處力地毫無光彩與張力。儘管刻意剪接人群看到大船的驚慌反應,節奏卻走調,臨時演員的表情生硬又誇張…搞的好像在看《歡笑一籮筐》之類民眾自拍的V8影片。真不曉得出錢的片商看到《捍衛戰警2》的最後成果時,心裡作何感想?
雖然Jan導過賣座電影《捍衛戰警》和《龍捲風》,但他捕捉災難一瞬的眼光上卻很狹隘。他抓不住演員那一剎那的表情、也抓不住郵輪船即將撞上碼頭時,人人自危的氣氛…一個動作導演若拍不出好的動作場面時,就是會一場災難啊。
拿科麥隆和Jan de Bont比較,當然是貶低了科麥隆的成就。那麼,拿其他近期的動作電影來比呢?例如《金剛》或《海神號》,彼此相較下,《鐵達尼號》仍激盪出較多的火花。
是的,《鐵達尼號》絕非影史最〝偉大〞的電影。但卻是影史偉大的電影之一。它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一個導演的夢想與堅持。它是好萊塢造夢工廠的輝煌展現。
從我第一次看《鐵達尼號》,到兩天前在電視上重新觀賞,我仍被導演的努力所感動、仍深深折服在令人眩目的美術、服裝、化妝、精彩的剪接、出色的演出、以及屏息的視效!
啊,科麥隆導演,等待你復出的新作吧!
2008年《阿凡達》。即將推出。
註:本文寫於2006/09/12。
作者:hatsocks
【香功堂-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