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午夜‧巴黎》流動的饗宴


吉爾討厭伊涅絲崇拜保羅,討厭保羅滿嘴法國的美學和歷史典故,但當他遇到了費茲傑羅、海明威,他也成了小粉絲,這些人更是滿嘴的美學和歷史典故

「誰要是在古代作品中研究純藝術、邏輯和一般方法以外的東西,誰就要倒楣!因為陷入太深,他就忘了現時,放 棄了時勢所提供的價值和特權,因為幾乎我們全部的獨創性都來自時間打在我們感覺上的印記。」(Malheur a celui qui etudie dans l’antique autre chose que l’art pur, la logique, la methode generale! Pour s’y trop plonger, il perd la memoire du present; il abdique la valeur et les privileges fournis par la circonstance; car presque toute notre originalite vient de l’estampille que le temps imprime a nos sensations.)

--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現代生活的畫家》(Le Peintre de la vie moderne)


沒看過我引述的這段話沒關係,不知道波特萊爾是誰也不重要,因為他沒有出現在「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裡,但是你看完這部電影後,一定會對上個世紀20年代的文人雅士留下點印象,因為這部電影出現了一大票那個時代的作家、畫家、攝影師、導 演…,他們你來我往,言辭交鋒,談笑間又帶出更多其他的人物和典故,明白的人可能覺得妙趣橫生,不瞭解的人就一頭霧水,恨不得手上有本導引手冊解釋這堆名詞的來歷。


這就是伍迪艾倫( Woody Allen)的電影,說別人掉書袋,自己才是書袋掉得最兇的人,看他掉書袋總是輕鬆自得,一副信手捻來的模樣,卻也不怎麼討人厭,因為他總是嘲諷別人同時 又開自己玩笑,我真是愛死他在「安妮霍爾」(Annie Hall,1977)裡的這句話:「我絕對不會加入肯收我這種會員的俱樂部」(I would never want to belong to any club that would have someone like me for a member.)

不管是「安妮霍爾」或「曼哈頓」(Manhattan,1979)裡,那個滿腹牢騷,碎唸不停的小老頭活根本就是伍迪艾倫自己的化身,「午夜‧巴黎」裡的男主角吉爾的設定更是,難怪他會遺憾自己年紀太大,才拱手把男主角寶座讓給歐文威爾森。不 過,看看歐文威爾森那身老氣打扮(襯衫紮進卡其褲,加上格紋西裝外套),走起路雙手插口袋眉頭深鎖,根本就是二十一世紀高大帥氣版的 Alvy/Isaac,只差沒戴上那副粗框大眼鏡了!


《午夜.巴黎》敘述吉爾和未婚妻伊涅絲(Rachel McAdams飾)一家人到巴黎度假,他是一個好萊塢名編劇,但覺得自己寫的這些庸俗鬧劇不是心目中理想的文學,他對當初沒有留在巴黎繼續寫小說後悔不 已,他多希望自己能回到1920年代的巴黎,那對他來說是美好的黃金年代。

吉爾的準岳父母可沒這麼浪漫,他們對花都美景不屑一顧,覺得巴黎食物太油,連在巴黎看電影都還是看好萊塢電影,還有他們保守傾共和黨,支持茶黨…諸如此類,讓吉爾越來越受不了他們。準岳 父母看女婿也是越看越不滿意,覺得他腦袋不知道在想什麼,放著好萊塢高薪編劇不做,卻一直想搬到巴黎當窮作家,寫什麼奇怪的懷舊小說。伊涅絲則是一直讚美 巧遇的好友保羅((Michael Sheen飾),誇他學識淵博,又會說一口流利動聽的法語,要吉爾去請教他小說的意見。


吉爾白天一肚子苦水,晚上在巴黎散步迷了路,居然上了一輛骨董老爺車,進入了奇怪的宴會,裡頭的人自稱是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葛楚絲坦(Gertrude Stein)、畢卡索(Pablo Picasso)、達利(Salvador Dali、布紐爾(Luis Bunuel)… ,這可讓吉爾欣喜若狂,覺得自己成了名人的朋友,於是帶上自己的小說徵詢他們的意見,夜夜流連在20年代的文人聚會裡。

弔詭的是,吉爾討厭伊涅絲崇拜保羅,討厭保羅滿嘴法國的美學和歷史典故,但當他遇到了費茲傑羅、海明威,他也成了小粉絲,這些人更是滿嘴的美學和歷史典故; 讓吉爾魂牽夢縈的美人亞卓安娜(Marion Cotillard 飾)更是穿梭在名人間的超級迷妹,連他都忍不住說:「你當藝術迷妹當到新的境界!」(You take art groupie to a whole new level!)伍迪艾倫在這裡惡狠狠甩了吉爾一巴掌,也揭露知識分子複雜矛盾的一面,這也是他過往的作品裡常見的主題。


我更喜歡「午夜‧巴黎」的一點是,伍迪艾倫藉吉爾這個縮影,提出了這個疑問:藝術家要怎麼面對這個資訊流動迅速,瞬息萬變,結構又解構的後現代社會?吉爾對 20年代巴黎人文薈萃嚮往不已,恨自己生不逢時,他想到那個黃金年代去,一方面是傾心於那時代留下的傳奇神話,一方面想逃離自己所處的環境,他覺得自己屬 於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他不只陷在自己未完的懷舊小說裡,也在嚮往過去和逃離現實之間動彈不得,就像波特萊爾說的:「因為陷入太深,他就忘了現時,放棄了 時勢所提供的價值和特權」。 吉爾發現亞卓安娜生在20年代這個他認定的黃金年代,她卻想回到十九世紀末法國的美好年代(Belle Epoque),這對她來說才是黃金年代,更有趣的是,美好年代的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高更(Paul Gauguin)和竇加(Edgar Degas),他們心中的黃金年代是文藝復興時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 個黃金年代,都有那份懷舊的心情,雖然電影中沒有明確說出要是給這些藝術家機會,他們會不會回到過去,不過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而這個就是一個真正的藝術 家和迷妹迷弟之間的差別:粉絲永遠只是跟隨崇拜,因為這是逃離現實的方法,但是藝術家卻從苦悶環境裡找到出路,就像伍迪艾倫藉戲裡的葛楚史坦之口所說的: 「藝術家的工作不是屈從於絕望,而是發現生活空虛的解藥。」(The job of the artist is not to succumb to despair but to find an antidote for the emptiness of existence.)

「午 夜‧巴黎」的奇幻故事非常吸引人的,裡頭絡繹不絕的名流賓客更是這部喜劇笑點的來源(尤其是安德林布洛迪巧扮的達利!),不絕於耳的輕音樂和浪漫的奇思異 想讓「午夜‧巴黎」真的成了流動的饗宴,無論是不是熟稔文學史或藝術史,應該都會享受到這樣的氣氛,而且最近的台灣也很「午夜‧巴黎」,想到美好年代去有 慕夏( Alphonse Mucha)可看,想回20年代,台北展畢卡索,高雄覽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只要你想的話,隨時可以闖進葛楚絲坦的沙龍裡。

作者:猴子 【腸光男孩躁鬱症】

本期焦點-【v.331】 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