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生命誠可貴
張愛玲幾乎是每個文藝才女青年的偶像,要將她的作品影像化,註定是吃力,但不見得討好的工作。但如果真要選擇一位導演,來詮釋張的作品,我還是會想到李安,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有相同的特色-故事的絃外之音,永遠比劇情本身更加耐人尋味。
我以為,張愛玲的文字有難以言喻的意象;我以為,害羞的李大導會依然含蓄地虛晃一招;我以為,兩個半小時的片長會令人不耐;我以為;已經熟悉小說的我無法再有新的感動;我以為,我的懷疑都會成真,但我很高興在看完電影後,知道自己一切的臆測都錯了。
《色,戒》的原作不過二十來頁,故事發生在日據的上海,風平浪靜的牌桌下,悄悄上演著暗潮洶湧的情慾糾葛。張愛玲文筆下得淺,但埋藏的情緒卻很深,因為這是她對自己與胡蘭成關係的註解,更是想說明愛情世界裡往往不足為外人道也,旁觀者誤以為當局者迷,然而卻只有身陷其中的兩人,能明白之所以不顧一切的理由。
我想,張愛玲幾乎是每個文藝才女青年的偶像,要將她的作品影像化,註定是吃力,但不見得討好的工作。但如果真要選擇一位導演,來詮釋張的作品,我還是會想到李安,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有相同的特色-故事的絃外之音,永遠比劇情本身更加耐人尋味。
比起空有抱負的愛國青年,被中國認為是漢奸的易先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只是在混亂的大環境裡,背負起賣國賊的罪名,選擇投靠親日的汪偽政府。然而歷史是由贏家來編撰,如果當時日本的大東亞夢想成真,易先生的身分就會是開國的功臣,而青年軍則形同叛亂份子,只不過時代最後仍背棄了易先生。
小說裡,易先生心裡始終是明白的。而電影加了一段易先生暫居香港,初次遇見這群年輕的大學生,天真的他們以為自己的暗殺計畫天衣無縫,最後卻落得一場空,似乎也點明過了三年之後,王佳芝再次出現在易先生左右,擺明自己就是敵人派來的奸細,也因此劇中的第一段激情戲,易先生強硬的態度,是警告王佳芝若不想受傷,就趁早退出這場遊戲,因為這賭注不是小姑娘可以承擔的。
在日本的酒館裡,易先生回了王佳芝的話:「我比妳更瞭解如何當個『娼妓』。」這是個對於自我身份的嘲諷,他眼見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逐漸敗退,戰敗的軍官躲在酒館裡舉杯澆愁,他心裡著急,眼看這盤棋已經走到窮途末路,現在的成就就快要跟著煙消雲散,但也莫可奈何。這時難得表現出脆弱的易先生,讓王佳芝突破了他的心防,結局的殺亦或被殺,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就因為愛上了對方,無論天堂還是地獄,都願意陪他走一遭。
女主角湯唯的表現,無法被任何有名氣的演員所取代,因為這個角色必須是透明的,才能徹底呈現王佳芝的形象。於是剛升上大學的王佳芝,因為愛國話劇的演出成功,與劇團的人坐在回程的巴士上,任憑窗外的小雨灑在自己的臉上,那種無憂無慮、對於未來充滿著希望的笑容,對比到她將來所要面對的一切,才更令人感覺到心酸。為了國家、為了土地與人民,所以一再被提醒必須忘掉自己,然而被當作工具來使用的她,發現失去一切時,自己像是個失去靈魂的空殼,所以在最後一刻,她寧可投向一個瞭解她的敵人,而非虛無飄邈的愛國情操。
而媒體矚目的幾場情慾戲,就故事層面來說而言,其實可以不必如此露骨,但因為這不僅是電影的演出,更是劇中為了引誘易先生所設下的一齣戲,而這一場場的戲中戲就因為有男、女主角的犧牲,所以會令觀眾感到詫異,懷疑劇中人是否假戲真做。李安沒有用迂迴的方式,帶過這幾場令人臉紅心跳的纏綿,偏要觀眾睜大眼睛看個清楚,讓觀眾於心不忍,無論是官能的、亦或是厭惡的感受都可以,當觀眾的情緒被挑起,才能迫使觀眾往下看的時候,去轉換原先的立場和角度,體會到劇中人內心的矛盾。
李安曾表示,他自己並非張愛玲的書迷,然而對《色,戒》這故事卻特別有感覺,初次閱讀,他的感受是「不舒服」,然而第二次卻變成了「反芻」。事先知道劇情,通常會使看電影變得索然無味,但這一次,卻幫助我更能理解劇中人的情緒波折,雖然看似張愛玲小說的骨架,然而賦予這部電影血肉的,還是導演對於細節的要求,把原本的故事加以擴充,透過湯唯的精采演出讓角色走出了書中,於是觀眾和書迷都能更容易體會到原本的言外之意,這是張愛玲的小說,但更是李安的電影-《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