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南極物語--日本國民電影的神話


故事的本身,就是讓人動容的生命傳奇,也象徵日本人尊重萬物不遺餘力的一種民族性格。或許是為了贖罪與反省,日本政府與各相關協會出資,由導演?原惟繕經由高超的技巧,遠赴南極實地拍攝的【南極物語】上映

由於《再見了,可魯》帶起的旋風,電影界這一年來興起了一窩風的「寵物電影熱」,各種顏色的貓貓狗狗,甚至企鵝都成了賣座靈丹。台灣近一兩年,藉著日本電視節目的傳播,漸漸學習到了尊重生命、視寵物唯獨立個體的價值觀,對於日本人那種與萬物相處的一種「和」(wa)的境界,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如果我們看看1983年出品的《南極物語》(Antarctica),其實就可以體會這種在自然中求得「和」的一種性格,是日本民族內涵中,常常被世人忽視甚至誤解的遺憾。


這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優秀電影,敘述發生在1958年2月,日本派遣到南極昭和基地的越冬觀測隊,與15隻負責拖雪撬的樺太犬所發生的故事。當年因為氣候劇變以及人為因素等問題,這支日本觀測隊在撤退的時候,竟然將這15隻樺太犬留置在昭和基地旁邊,甚至沒有將綁縛在他們身上的頸圈解開。觀測隊當年回到日本之後,受到社會大眾的強烈譴責,憤怒的抗議信件如雪片般湧入,造成日本民情激憤,指責政府與科學研究單位,為了節省成本,竟然把這些忠實聰明的樺太犬遺棄了!在項圈沒有解開的情況下,無疑的會讓這15隻樺太犬痛苦死在嚴寒的基地之外。

1959年1月,越冬觀測隊再度出發,當眾人回到基地之時,竟然看到僅存的2隻樺太犬 ─ 太郎與次郎興奮跑向久違的觀測隊員。這件事情振奮了當時的日本社會,這一年9月,日本愛護動物協會在東京鐵塔下面,為這15隻勇敢的樺太犬豎立紀念銅像,由於這幾隻樺太犬幾乎都出生在日本北海道的民家,北海道稚內港的公園裡面,也有一個驊太犬紀念像,永久供民眾憑弔。當年為了將樺太犬遺棄在昭和基地內這件事情,一位觀測隊員自責不已而辭掉大學高薪職位,遍訪這些當年協助飼養犬隻的民家,一家一家的進行「謝罪之旅」,整個事件後續的發展,也是因為這位隊員個人低調的謝罪之旅,而讓大眾了解到事件幕後,有一些殘酷與無奈存在。

故事的本身,就是讓人動容的生命傳奇,也象徵日本人尊重萬物不遺餘力的一種民族性格。或許是為了贖罪與反省,日本政府與各相關協會出資,由導演?原惟繕經由高超的技巧,遠赴南極實地拍攝的《南極物語》上映,類似紀錄電影的寫實感,再度勾起日本民眾的集體回憶,電影上映立刻破了日本影史所有的賣座紀錄,當年收入達到59億日圓,這個紀錄一直到了2004年,才被【大搜查線2-封鎖彩虹橋】所破!主演此片的是一代硬漢巨星高倉健,片中他以一貫擅長的緊抿嘴唇忍受挫折的演技,忠實詮釋出觀測隊員與樺太犬之間的深刻互動情感。在事件發生之後,高倉健飾演的犬隻照料員菊池,在一段又一段的謝罪之旅中,逐漸體會到生命必須要加以尊重的最高原則,後悔當時自己一度起意要將犬隻全部「人道毀滅」的想法。他罕見的在電影中流下眼淚,撼動觀眾的心,這部電影也被譽為影史難得一見的「國民電影」,所有兒童幾乎都有機會觀賞,從小學習與動物之間的相互尊重之道。日本文部省除了資助拍攝之外,電影上映之後且大力鼓勵推薦本片,視為日本兒童必讀的尊重生命課程。


當年太郎和次郎能夠存活下來的理由,至今還是科學界的一個謎,因為普通的樺太犬耐寒力,即使是在北海道惡地,也只有3個月的時間,更遑論惡劣天候之下漫漫永夜的南極大陸?在電影中,?原惟繕導演用想像加上實際考證,為觀眾說出這15隻樺太犬,是如何在這1年的時間中,與惡劣環境搏鬥?電影中有許多死亡和物競天擇的殘忍畫面,卻也顯示出生命本質的脆弱以及奮鬥的可貴。更重要的,是片中高倉健在結尾所說的一段話:「生命都有各自為自己生存奮鬥的權利,人類不能妄加干涉」。

電影上映之後,觀眾對於片中樺太犬演員的演技和痛苦的遭遇感同身受,甚至質疑?原惟繕導演是否有「虐待犬隻」的拍攝情況??原惟繕在電影幕後紀錄片中解釋,拍攝過程相當的辛苦,但是所有的畫面都是經過「耐心」等待樺太犬演員們的「瞬間表情」。而片中一些犬隻死亡犧牲的片段,?原惟繕也解釋,是經過精密調配的麻醉藥劑配合犬隻演出的,幾幕犬隻被水淹沒、凍死以及跌落山谷等片段,都是經由攝影棚內拍攝再搭配實景剪輯而出,片中受難犬隻滿頭鮮血,也是道具的作用。但是由於效果太過逼真,如今在網際網路上,還是有相當多的日本影迷,還在質疑這部片中的「虐犬」疑雲,與另一部同樣以紀實風格著稱的《子貓物語》(1986)一樣,成為日本電影虐待動物演員的經典案例,疑雲至今未破。事實上,《再見了,可魯》一片,地位重要的犬隻演員訓練師,與《南極物語》一樣都是由宮忠臣完成不可思議的犬隻演技訓練。


生還的太郎與次郎,後來繼續參與南極觀測研究活動,一般推測,太郎與次郎是誕生在南極昭和基地之內,而非如其他樺太犬一般是由日本一般家庭寄養成長,所以才能夠奇蹟式的生還。當年觀測隊抵達基地的時候,太郎與次郎依舊留在基地旁邊守候,並且絲毫沒有吃掉基地內的存糧,觀測人員推斷,這兩隻從小相依為命的苦命兄弟檔,在被人類遺棄期間,應該是以獵捕企鵝和海豹維生,不得已時甚至可能以海豹糞便為食物來源。後來,弟弟次郎在1960年7月的一次觀測隊活動中不幸去世,牠的遺體被製成標本,與著名的傳奇名犬「忠犬八公」一起保存在東京上野的國立科學博物館內,供人憑弔。而哥哥太郎比較幸運,年老之後跟隨觀測隊回到日本本土,在北海道大學中安享晚年,1970年以高齡15歲與世長辭,遺體也被製為標本,收藏在北海道大學農學部博物館裡面。


日本尊重萬物生命之可貴的文化,由來已久,從第五代德川幕府將軍綱吉(1646~1709)頒布「生物憐愛令」,禁止人民擅自凌虐貓狗、殘酷殺生以來,已經成為日本文明的核心價值,日本人嗜吃海鮮而排拒肉食成為傳統,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才有改變。而今天日本各地,隨處都可看到類似「鎮魂供養碑」的紀念碑文,感念為了人類攝食而犧牲生命的萬物。許多人或許認為「矯情造作」,但是這些細心體貼之舉,即使是以人類的感受與視野為出發點,牲畜不見得能夠體會,但是這種微妙的社會教育之下,對於尊重生命個別尊嚴的體會,更能夠下載到整個國家國民素質的文明內涵上面,日本國內的犯罪率長年保持超低,一有嚴重罪案發生,幾乎都是由來自週邊國家的偷渡移民所為,這樣的社會氛圍體現,已屬相當明顯。


日本保護貓狗寵物的文化已經成為亞洲國家的奇蹟,長年受到中國文化侵蝕的韓國以及台灣,在離開了日本文明圈之後,競相加入中國殘忍野蠻的飲食文化,將動物視為物品甚至垃圾,嗜吃貓狗野味還振振有詞,將凌虐貓狗視為人類的當然權力,近日台灣虐狗新聞不斷,似乎是社會人心朝向病態發展的前兆,許多的網友提到吃貓虐狗,還大言不慚表示這跟吃其他肉沒有兩樣,是人類生存本能。事實上,對待動物的重點並不在於吃什麼肉,而是互相尊重對待的態度,歐美與日本的牲畜宰殺,有相當嚴謹與精確的科學設計,務求動物在死亡時刻能夠減免虐殺刺激。


台灣老式傳統隨著日本厭惡肉類的美德,也保持了優良的質感,但是在中國文化入侵之下,特別是廣東人嗜吃貓狗野味,也擅長虐殺的陋習傳染之下,許多台灣人也以吃野味、虐殺動物維持營運成本等觀念來經營生活,韓國人視狗肉為美味,早期或許為生存環境惡劣而不得不為,但是近年來在生活富裕與衣食不缺的情況改善下,竟然將吃狗肉視為「國粹」而沾沾自喜,並且與中國人一樣,在「反日」的大旗之下,以「吃狗」對抗「愛狗」,在指責日本「南京大屠殺」竟然可以「獲利」,可以得到經濟補助款的情況之下,用「虐殺動物」來反制文明與進步,這樣的病態演變,實在是令人無法理解的一種歷史過程。近年來在媒體與文化論述動亂的時代,這一代的台灣年輕人越來越缺乏對待生命的「同理心」之感,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而擾亂傳統的「和」,如同中國人喜歡濫墾濫伐,幾千年歷史都在飽受自然反撲的情況下掙扎,天然災害不斷導致國力喪失怠盡,如今正在自食惡果。台灣的下一代選擇哪一條路?讓人相當擔憂,凌虐動物成為習性與當然,還視為驕傲的傳統,台灣與文明世界脫軌,處處自以為是的愚蠢,將會與中國人一樣,可見的未來將會接受大自然給予的最強烈反擊。

作者:Black Vault 【Black Vault】

本期焦點-【v.036】 200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