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非關 WTO ,只有人《無米樂》


沒有週休二日,沒有退休年金,甚至沒有「退休」這回事,可見的未來就是名副其實的 「做到死」。這般操勞所能得到的物質回報,竟然只有區區一個月平均一萬七,還不是穩定妥當的收入 。你不禁開始覺得你現在這份污糟貓的爛工作其實錢多事少,休假固定,好歹還有個啥新制退休金好拿 ,前一陣子不知道在嫌什麼。

無米樂》裡的人物地誌,你會覺得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應該的,鄉村的一切對你而言,是新鮮的、純樸的、古拙的、以致於彷彿是種美德表徵的存在,具有不可企及的美好。這讓你這個都市人透過這部紀錄片觀照農村風情,好像在窺視另一個世界,任憑你對它編織幻想。
Huxley 寫《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而農村在你的意淫下,好像成了「美麗舊世界」。

然而熟悉就不知其所然了。都會化、認同布爾喬亞生活的你,怎麼會對那些影像熟稔?當然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科學上的理由來解釋這個現象,比如說幾趟火車旅程把嘉南平原的稻田美景燒灼在腦海中之類的;不過我總覺得這是因為農村景致是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常態,你我幾十代的先人都是務農為生,這份民族的記憶不是數十年的資本主義可以輕易磨滅的。這份莫名的熟悉感,在人物一個個出場後更明顯----你多少認識幾位這樣的老人,也許你的阿公阿嬤,甚至阿爸阿母就是。



然而入鏡的這幾位伯嬸,他們的生活卻是不可思議的辛苦艱難;你也許知道有人是這麼苦的在過日子,但你實在很難相信在這個號稱富裕的島國上,竟然有那麼多人普遍地過著苦日子。他們是在媒體上總有著可憐兮兮形象的農民,而且還不是偶爾可以小賺一筆的果農菜農,而是位在農業結構最底層,永無翻身之日的稻農。他們的工作內容辛苦極了:鋤禾日當午,破爛的汗衫可以擠出半盆 100% 的純汗水,擠乾了套上身繼續;汗滴禾下土,長時間泡在髒兮兮的污泥裡整備田地,經年累月的彎腰工作早晚做出病變;秧苗開始長成了,得背負三十公斤的裝備下田噴灑農藥----三十公斤!你這輩子什麼時候背過三十公斤的東西幹活?!你不禁開始覺得每天坐辦公桌的業務工作根本稱不上繁重,平常不知道在抱怨什麼。

他們還都很老,六十幾、七十幾了,早過了法定退休年齡,卻仍然在幹二三十歲的青壯人都不見得能承受的粗重工作;沒有週休二日,沒有退休年金,甚至沒有「退休」這回事,可見的未來就是名副其實的「做到死」。這般操勞所能得到的物質回報,竟然只有區區一個月平均一萬七,還不是穩定妥當的收入。你不禁開始覺得你現在這份污糟貓的爛工作其實錢多事少,休假固定,好歹還有個啥新制退休金好拿,前一陣子不知道在嫌什麼。

你以為他們會哀怨。不是說窮人多怨嗎?這卻是《無米樂》跟其他弱勢族群紀錄片最大的不同點:你看到一切應該哀怨的理由,連事不關己的你都忍不住要掬把同情之淚,但是當事人卻不哀怨。他們有你無法理解的認命,用一套生死牌的論述告訴你他們做農夫的為什麼不會怨嘆人家可以做行政院長;他們的生活裡有擔心不完的事,既然擔心不完,乾脆不要想免煩惱;他們不懂成本效益分析、不知職涯規劃,傻傻地賠本做到底,還要跟你說不種田對不起土地;明明生計困頓、家徒四壁,還要敬天祈福,拜天公幾十年換回一隻瞎眼,沒有想到要質疑信仰,只會檢討自己是不是曾經把沒清理乾淨的花生批出去,讓人家不好賣故受此罰,從此拜得更誠,更加小心不做半分惡事。在你聰明而世故的標準裡,他們的行為笨透了,思考天真極了,辛苦操持得沒有半點價值回饋;然後你驚訝地發現,他們在水深火熱的勞動無間道裡,活得比你快樂。


…好吧,其實以上所有的「你」,都是我自己。我只是在想,也許你看過《無米樂》後,會有跟我類似的感覺。 但我同時也在想,為什麼我們身邊沒有這般天真/愚笨的人,卻對影像裡這樣的人熟悉到一眼即識,憐惜嘆惋。我在想為什麼我們看到一天要拜十幾次各方諸神,鬥嘴抬槓國罵滿嘴的崑濱伯及崑濱嬸,不覺得他們欠缺教養、水準不夠,只感到樸實坦率、純真可愛;我在想為什麼我們看到鏟自家雜草,路過別家農田也會順手拔雜草的煌明伯,不覺得他吃飽太閒,反而認為他不計功利;我在想為什麼我們看到水牛犁田、人工插秧的文林伯,不覺得他拒斥機械農業的觀念事倍功半,而為他找出「有為有守」、「明機巧而不用」之類的各種理由,來合理化這怎麼看都是自討苦吃的堅持。 我並沒有得出一套為什麼我們不這樣想,為什麼我們那麼覺得的漂亮理論。



但是我發現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他們,正是標準中國農民的人物圖像----在以農立國的中國,你應該也可以很安全地把中國農民等同於中國人。我一直苦惱於不知道該怎樣向我的外國朋友們解釋,現今這些時常讓人三條黑線的大陸人,其實跟幾千年來的中國人根本是兩個民族;想要拿台灣人來趨近中國人,仔細想想又覺得這個愈來愈不讀古文觀止的社會,也跟「中國人」的古典定義漸行漸遠。以後我可以拿【無米樂】的 DVD 跟他們說,這才是善良樸實、勤奮熱情的中國人,這才是我這張 Asian face 後面,美麗而溫暖的面容。


可是這些善良樸實、勤奮熱情的人,就要從我們的生活裡不見了。我突然體會為什麼兩位導演感覺到「必須為他們留下一點什麼記錄」的急迫感,因為「末代稻農」也好,「末代滅農」也罷,消失的不只是農民,不只是農業,還是一種典範。以後中國人裡就沒有這樣的人了,只剩下大陸人跟台灣人;而如果台灣人普遍都像這些阿伯阿嬸,我或許就不必跑到挪威去尋找冷洌的鄉愁,非常願意擁抱一個熱切的台灣認同吧…

那麼,我們需不需要看了【無米樂】以後,就開始覺得自己在都市裡的安逸生活是種污穢?下次你覺得扒完碗裡的剩飯有些勉強時,要不要感到對不起那些痀僂的身影?你可以自己選擇,那無關對錯,你已經為那碗飯付了錢,農夫的勞動已經得到金錢的補償,不管你吃掉還是倒掉,都不會影響到農夫的福利;但觀看這部紀錄片會給你一種超越邏輯的感動,什麼叫「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什麼是「穀賤傷農」,不再是詩句跟理論,而是活生生的意象、血淋淋的現實。此時你再低頭看著那碗飯,你很難不想稍微提升一點自己做人處世的層次,即使只是從一碗飯開始。據說兩位導演剪出來的初版是那種大談
WTO 的知識份子版,後來覺得不太對頭,怎麼這些可愛的老人被他們搞得這麼嚴肅無趣,才以「瘋狂版」的名義重新剪出現在這個生活化的路線----這無疑是【無米樂】在方向的選擇上,最正確的一個決定。這部紀錄片提醒你,為什麼這些道理在書上都找得到讀得通,你卻還是一定要出田野才有學分拿。



整篇文字都在講我個人的感想。這是故意的,反正我從來沒說我要寫的是「影評」。做為一部紀錄片,【無米樂】當然有很多技術問題可以探討----我大可申論訪問者與受訪者之間自在無隔閡的訪談關係,讚嘆它溫柔細膩、精挑嚴選的鏡頭美學,考據陳明章老師的吉他創作來發揮他在【無米樂】的配樂意涵,最後加一段關於出資的公共電視與議題選擇之間的權力互動評論。但這麼一來,你就會看到一篇生澀難嚥的無趣文章,而我則要為了賣弄文人風騷,對自己的感覺不真實。我也不想重複太多已經被網路上的朋友講完的感想,片中橋段的記錄我不會寫得比他們清楚,都會化兼布爾喬亞的我也寫不出比他們真摯的「思想起」。既如此,我寧願寫些別的,寫我個人的感懷、憑弔,以及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無米樂】可能是古樸知命的台灣人最後的餘暉,之後沒有了;然而即使你我很難為他們改善多少現況----就如同所有關懷弱勢的紀錄片想要達成的目的一樣,即使兩位導演不見得有那麼大的野心----那麼多感動的後面,總該有一些改變吧,可能是把半碗剩飯吃光,也可以是重新思考你是否要明機巧而濫用,近名利而狂沾。這跟你能造就多少改變無關;這跟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程度的人有關。

作者:Puffy 【Beka's Parthenon】

本期焦點-【v.027】 200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