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透明有多深?--《偷情》


「妳不覺得內容很猥褻(obscene)嗎?」 「不,我覺得很準確(accurate)!」 ----《偷情》(closer, 2004)

1.《偷情》由Patrick Marber改編他1996年的同名劇作,關於這齣戲,他認為真正誠實的關係只可能發生在人的對待自己。不關於道德,只是計算,牌局,籌碼,輸贏,下一場輸贏,這是Patrick
Marber的寫作,也是《偷情》。'My gravitational pull was towards solitude'(我承受的拉扯最終都指向孤獨),這是Marber談及自己早年寫stand-up
comedy說的(stand-upcomedy有點像單口相聲,不過更長更結構一點,而這正是最孤獨的一種表演藝術?)。Marber的戲乾淨、銳利,可以由某種角度來具結為是喜劇,不從情境,比較由機敏和露骨的機鋒而來。他1995年的第一齣戲《Dealer's
Choice》中以樸克牌局和金錢入出貫穿,但其實只是象徵,折騰了帶出人物:你是怎樣的人,才讓它有怎樣意義(而兩造都持續更移);這放在《偷情》來看也是成立的。



以安德魯賽瑞斯的說法,《偷情》導演麥可尼可斯,和庫伯力克、諾曼傑維遜、Richard Lester這些聲名赫赫的作者,作品內涵的層次實在被高估了。以《靈慾春宵》和《畢業生》在70年代快速崛起的麥可尼可斯,他的作品一直有著很高的自覺,尤其在那個有Hayne Code可以明確對抗的時代,加上講究的攝影、美術設計、表演,尼可斯在多數人心目中其實還是相當具思考的一名作者;只是,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衝撞的對象消解,並且納入了大走勢的商業掛帥,當時看來還頗嚴厲或挑剔的賽瑞斯一語,竟逐步成讖了,麥可尼可斯的電影剛剛好的好看、剛剛好的深度,差不多就是奧斯卡品味的及格標準。但我以為,2000年執導電視電影《心靈病房》起,邁入60歲的麥可尼可斯對人和生命的題目,跳躍地犀利並精準了起來,2003年另一部電視電影《美國天使》繼續翻上高度,把政治、生命、生存、情慾等議題串連並相互辯證,好得嚇人的作品,這也許之後再另外為文討論;總之,《偷情》儘管很大功勞要歸功給編劇/原劇作家(前述兩部改編作品均改編自舞台劇),但尼可斯的洞察和哲學層次的思索可說一脈編織又開展出來,讓表面上題旨格局比較小的《偷情》驚人地深邃了。



在舞台劇演丹一角的克里夫歐文在電影版本中飾演賴瑞,我以為賴瑞作為一種由裡而外「淺」的原型,包括(無)靈性、慾望、率真、奔肆,克里夫拿捏準了收放的力道,是四個人中最佳表演;其次是娜塔莉波曼的艾莉絲的外淺內深,稍微可惜在美國優秀演員常見的過份用力,內外的層次感稍減,但是拿手的內深非常成熟;裘德洛的丹的外深內淺,演多了花花公子的角色,裘德洛的詮釋非常貧弱,丹自以為複雜但實則單純脆弱的角色肌理,裘德洛沒有成功傳達出人物的高度自省(尤其是這個自以為深度的自省其實是膚淺的),是4個人最弱的表演;茱莉亞羅勃茲的安娜的外深內深,是最難演的角色,羅勃茲把該內斂傳達得很成功;我認為可惜在於導演沒有給出發揮的幅度,另外,和賴瑞在家中那場分手戲的歇斯底里是一個失手。



對電影最大的遺憾是酒店包廂賴瑞和艾莉絲那場戲,在舞台劇巧妙地以一雙面鏡,作為和觀眾的第四面牆的中間的一道隔開;這個巧妙的設計放在電影裡原本應該要成為拿分的關鍵的,但是,電影以俯瞰或類似監視器死角邊緣來呈現,浪費了鏡頭語彙的長處,令人非常失望。這是很重要的一場,不管是作為劇情或哲學的轉折,又更是真實、全知本身的不可能周延,都可以經由這個地方更精緻的調度來完成,可後來就只像是一幕普通的偷窺或對天/觀者詰問。



以及,性與場所,這不但可以回應內/外、非/真實、也還有身體和空間/環境的領域感關係,「你為什麼要在那裡作?」絕對不只是情愛間的絮語,電影畢竟無法如舞台立體,但劇情開展間這些台詞也的確被冷落了。





2.《偷情》中有四個人,六種兩個人的關係,千萬種對愛情的發問;然後,這部電影裡不再有人,每一段關係、每一次只剩下兩個人留在光亮裡,電影只上演愛情,愛情輻射出人性;提問,卻陷入徹底徹底的沈默;愛情又繼續-它原地踏步、掉回了頭、斂下了眼瞼,可還是繼續。包括提問,還有沈默。人消失了,絕對不是說沒有雕刻出足夠立體的角色,反而,深刻到即便勒令現實撤退,關係反身定義完整了它的人物。



她與他在一起,他對另一個她一見鍾情,但並沒有因此在一起,只是沒忘記。後來,他對另一個他開了個玩笑,這個他就這麼和另一個她在一起。攝影展,這是4個人唯一一次在同一時空全員到齊,當然成為洗牌的時機。據說,據他們後來這樣說,他和她,開始偷偷在一起。



終於到了這一個晚上,艾莉絲問丹,是因為她比較優秀嗎?丹說,不,是因為她不需要我。同一個另一個黑夜裡,難道性真的那麼重要嗎?安娜說;賴瑞暴跳如雷地吼了回去,是的,我是原始人…。



再後來,他們在一起,他們落單,他們復合,他們落單,他們有過很短很短的快樂,稍微稍微忘記,他們分手,他們在一起,他們永遠不快樂,他們永遠快樂;其實沒什麼,只是大家都遇見愛情,並且走得太近太近,還繼續走近,closer…。



3.《偷情》瀰漫有幾股強悍夾纏的力量,我一直想知道那是什麼,是愛或不愛嗎?是機遇或其他更遠更大的暗中定數嗎?是知性嗎?和感性誰有穿透力嗎?是關於多或少,擁有或失去嗎?剝離到這樣純粹,則浩大的究竟是什麼?



直到電影的很後頭,床上,賴瑞睡著了,一隻手還和安娜鬆鬆交握,安娜抽出手,替他闔上書,關了床頭燈,整理好自己這邊,關燈,靠近床邊側躺,依然清醒的黑夜。其中一種關於《偷情》粗疏的觀點,以這一幕說,純真戰勝了世故,當所有的欺騙都告一段落,關於最愛的秘密水落石出,純真的一方,痛快地傷心,痛快地開心求全,最後幸福地睡去了;另一邊,艾莉絲說我不再愛你了,揚長離開,以另一個名字,她甚至不用帶走屬於艾莉絲這個名字的傷心。



純真關於魯直,世故關於曲折;魯直的人非常直接而毫無保留地深愛,輕易原諒,輕易看不見;至於曲折,彎拗著要探到最純粹,不能有妥協,不能灰色也不能污點;不可能原諒,也不可能看不見;幸福由此不再可能,所以他們掉頭根本不要。



世故關於修辭講究,反覆要以最精準的語言將感性定位,例如,丹對安娜說,妳不是覺得罪惡,妳是不敢讓他恨你;例如,反覆出現的「我原諒你/他」的過去完成式、現在式或未來式。故事最後,艾莉絲推開丹說愛到底是什麼而又怎樣呢?I can do nothing with your easy word;但麻煩在於,世故太相信word,仰賴演算著來回搬移來落定一種純真的人以直覺即可抵達的定位,'不停的說'對來他們而言,才一點都不easy;而對修辭、對word有不同看法的兩個人,如何溝通愛情?以及顯然,原劇作家/編劇Patrick Marber是個世故修辭的施或受害者。



說粗疏,是因為歸類從不便宜,電影還更細緻下去的。純真與世故的相遇,在兩個人的感情裡,卻也還在人的感受所有他的用力的後座力。所以艾莉絲那樣問丹,你一定有過那一個抉擇的關鍵時刻不是嗎?抉擇豁出去或懸崖勒馬,不是嗎?《偷情》有人的相遇,翻過層次又層次,它還疊出一個人面對著自己深處的遭逢,不管是情緒、理智、道德、對愛的偏執、對愛的包容,以及這些之間的尷尬碰撞,甚至碾傷。《偷情》的愛情,的靠近,非常犀利,甚至殘忍地,揭發了愛情承認的既不是你愛的他,也不是愛你的另一個他,全部都只是你;只是經由一場過去一場的斑駁,才總算穿鑿出你,越來越清晰。





4. 電影開始的時候談到丹的小說,丹說,妳不覺得內容很猥褻(obscene)嗎?安娜回答說,我覺得很準確(accurate)。



猥褻是翻出內裡,坦露了應該隱蔽的,準確則是值得嘉許的清澈。所有的追問總指向一個終點,而這個終點到底能不能被碰觸呢?正當與不正當的透明,透明是看見嗎?然而真正將所有屏障撤開,深淵的黑漆,仍然算是透明嗎?透明是景深,是檢查,是色情,但是一切不難道只是操弄的結果嗎?



你們作還是沒作?在哪裡作?你愛不愛我?你到底愛不愛我?你有沒有愛過我?我們還能不能見面?…,愛情的究抵,索求多決絕的透明,但這些種執著,不都在將所謂的「真實」看為猥褻的內容嗎?猥褻能夠見光嗎?他們真的願意接受真話嗎?



唯一不問的,是把提問的深盡看成accurate的安娜,而她也是故事中唯一寧可不說真話的人(對賴瑞說我們沒在那裡作;對丹說我們見了面後就分開);只有她明白,真正的透明,是面前的湛藍淨澈,而不是海深有幾哩。



艾莉絲在脫衣舞孃酒吧包廂將丁字褲陰部前的彩布掀開給賴瑞看,賴瑞用五百英鎊換到了她吐露也堅稱真名是珍瓊斯;見證了最赤裸vs.始終拒絕那是真名,'真實-信任'是多麼荒謬。





5. 如果,有一些關鍵字

‧拍陌生人的攝影師:距離,為現實/真實構框、定格,沈默,距離又距離

‧obit編輯與作家:捏造或賦予意義,純粹,終點的起點意義,修辭與繼續修辭

‧皮膚科醫生:表皮,掀開表皮抵達身體,不得玩弄修辭的曖昧,身體,'是的,身體形而下,但形而下哪裡有錯?'

‧脫衣舞孃:赤裸與鈔票(真?),化名與酒店的作為無地點(不真?)



如果,超現實是現實的意淫,超現實是模糊視線進而改變世界面貌的氤氳…

‧電影《偷情》從劇場的演繹保留了它的疏離,放棄要細節釋出線索,也放棄鏡頭語彙的好為人師;關於突梯的大特寫、主觀鏡頭凝視的力道,我的讀或誤讀是,那是現實的被俘虜。比如,工作室中安娜與丹,攝影展和酒店裡賴瑞對艾莉絲;有那樣的瞬間,無法嵌進合宜的真實脈絡,還有瞳孔的特寫,或遺棄了眼睛的眼神;愛情裡多的是larger-than-life的曳離。



就算真能規範感性條理嚴明的真理/真實,真能將人收進簡淨的定義,又怎樣呢?音樂,是手的任務還是樂器的?或者愛情是如同琴音,從這或那造的決斷逃走,繞到琴與手指搆不到的樑上。也是,closer從close和closest的端點離開,轉90度,無限展去,無限的可能。



丹與賴瑞的戒煙終究失敗了,艾莉絲成功戒煙,安娜不管在哪一段戀情裡,都喝同一款酒。關於忠貞,我們有那麼了不起的心得是?不停背叛不停自我辯答並轉彎繼續挺進,才對closer終極偏執是嗎?可能偷情的人才更有情感的潔癖對嗎?

作者:黃香瑤 【Cine-Aphrodite】

本期焦點-【v.005】 200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