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哭哭啼啼的萬靈丹請保持乾燥--《點燃生命之海》


「死亡是對抗所有邪惡的萬靈丹」──法國思想家蒙田。

死亡是戲劇的萬靈丹




資深劇場工作者王墨林先生多年前曾在一個學生業餘劇場的聚會中說道:所有戲劇終究會回歸到兩個主題,那就是性和政治。那天臺下剛好有一位年輕氣盛的大學新鮮人,突然覺得有義務跳出來提醒這些穿著古怪(王老師對不起)的藝文痞子不要以偏概全,世界上還有更多東西值得關心,比如說……嗯……比如說……



後來那個小男生很辛苦地擠了幾個修辭美麗但空洞的名詞,終究紅著臉地結束他的發言。直到今天,他還是很後悔那天的愚蠢舉動,並因此,得寫下以下這篇文章來表示他的懺悔。



不過我還是得本於文人相輕的本能,稍稍?加自己的經驗,修改一下王老師的說法。所有戲劇,終究歸結到三個主題:性、政治跟死亡。某種程度上,性跟政治都包含了死亡,但我寧願把死亡單獨拿出來說。



導演亞歷阿曼巴的新作《點燃生命之海》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電影講述一個全身癱瘓長達二十幾年的西班牙人的故事。這位西班牙家喻戶曉的人物因為長期尋求法院允許其安樂死而受到討論,後來並將他在病床上咬著筆桿寫出的日記出版。表面看起來,死亡無疑是中心命題。但更饒富趣味的層面,卻是在性和政治上的。這三個議題肯定能在安樂死這個讓人期待的話題上緊緊交纏,至「死」方休。



遺憾的是,讓人期待的電影改編只對死亡的情感經驗多加著墨,對於所有可能的話題全部一筆帶過。既沒有深入內心的世界,也沒有對外在世界的碰撞與挑戰。《點燃生命之海》有的,僅僅死亡而已(嚴格說來還有小男孩在生離死別時哭哭啼啼地追著叔叔跑的"溫馨"情節)。亞歷阿曼巴對於我心目中的這萬靈丹,恐怕有其他的主意。



虛晃一招的議論



多數因為「安樂死」議題而走入戲院的觀眾,期待的都是《天使薇拉卓克》那樣對於法律、道德和制度的鏗鏘有力辯証。但事實上,《點燃生命之海》僅只成為《費城》那樣閃閃躲躲、什麼都沒得罪的鄉愿。但說《費城》鄉愿還有些不公平,畢竟該片之中那些保守得過時的「同志議題」至少還可以當成社會宣傳片來播出,針對那些社會中最保守的族群或是涉世未深的年輕一輩提供一些開化思想的啟蒙。



然而即使支持安樂死的公益團體可能也很難編列預算購買《點燃生命之海》到處分送播放,因為該片幾乎沒有觀點,更不可能說服什麼人改變其觀點。



我並不是要求《點燃生命之海》要對於安樂死的合法化做出更強烈的呼籲。正面的或是負面的發言都能滿足支持的或反對的觀眾,至少能在戲院中進行一次起碼的心智活動。我甚至可以接受《越過死亡線》那樣平衡報導的觀點。但眼前這部電影僅有那些詩ㄧ般的語言和美麗但空洞的畫面,提供那些假惺惺的文人意淫。



這個故事有千百個機會深入這些話題,對於法律與人的關係進行一次血淋淋的檢討。他甚至從一開始就把律師搬出場,讓這位律師開始準備替男主角的死亡權力進行辯護。



「自殺」距離「謀殺」如此之近,以至於國家機器和法律制度必須基於捍衛生命的至高義務而跳進來攪和。也因此「幫助自殺」成為謀殺罪的一種無可避免的態樣,因為如果「受害者的同意」可以成為阻卻違法事由,謀殺的界線將從此崩潰。



不僅是以上的這類法律技術問題,從憲法保障個人人格自由發展的權利到生命不可評價的終極原則,種種讓人昏眩的爭議在《點燃生命之海》裡居然只成為法庭外搖旗吶喊的非理性群眾,編劇和導演甚至懶得替主角打開車窗(顯然他沒有辦法自己開窗),讓他聆聽這些觀點甚或和這些觀點進行辯証。



最後,那位從電影一開始就出場的女律師,權未提供對於法律的質疑和檢討,而把大半的出場時間花在哭哭啼啼地翻閱男主角的照片和日記上。淚水,再度戰勝了理智。



溼答答的內在經驗



我記得大學時代在錄影帶店找到了這麼一部片子,是西西史派克和安妮班克勞馥主演的《晚安母親》('Night, Mother)。電影花了九十分鐘的時間,讓計畫好要自殺的女兒跟母親進行了一整晚喋喋不休的爭論。那是一部晦暗但充滿趣味的電影,因為母女口中那些生動的瑣事如此完整地構成了一個自殺者內在世界的樣貌。



這是我對於《點燃生命之海》的第二個期待,希望這部電影能對於男主角受到身體囚禁的內在心靈有讓人驚奇的挖掘。



不幸地,電影雖然改編自故事主人翁所寫的「地獄來鴻」一書,卻始終迴避任何跟地獄有關的意象。猜測可能出自對於反對安樂死的衛道人士的預先防範,導演亞歷阿曼巴把這部電影拍得充滿光明和愛意,免除了鼓吹灰色思想的攻擊。僅有的一點點灰色,來自畫面背景中聊勝於無的雨水,以及不時迸出的淚水。



兩位和男主角維持長時間親密關係的女性友人,本可以讓男主角對於性愛的渴望與絕望呈現在銀幕上,構成這個受到身體拘禁的地獄裡最滾燙的煎熬。可惜亞歷阿曼巴只把這些曖昧拍成了鹹濕的唯美幻想,有如黛咪摩兒一邊捏陶一邊摩擦著派屈克史威茲的大腿一般,僅止於浪漫的消費。



刪去了恐怖的孤獨情境和種種生心理欲求的絕望經驗,即使男主角哈維爾巴登極為動人的表演,也無法讓這部電影成功建構任何人的內在世界。這時,大家又哭了。



熟練的好萊塢技巧



如果沒有因為失望就離開戲院的觀眾,應該會發現電影的後半部比起閃閃躲躲的前半部還要來得好看。拍過《張開你的雙眼》(後來被好萊塢重拍為《香草天空》)以及《神鬼第六感》的亞歷阿曼巴,把死亡的歷程拍成了緊湊而令人振奮的冒險故事。這使得《點燃生命之海》及時趕在電影結束之前變成一部娛樂上值回票價的電影。



如同虎克船長的經典台詞──「死亡本身就是最大的冒險」,亞歷阿曼巴透過描述男主角自殺的過程,把過去讓他聲譽卓著的那些驚悚片技巧做了巧妙的轉化運用。



不過,娛樂片傾向的這部電影仍然選擇修改事實來遷就那無甚意義的愛情故事。我不免想像,如果依照史實,讓那些幫助男主角死亡的人群聚一堂跟他一起歡慶死亡的來到(而非和他的精神上女友獨處),這將會深遂而富意味的結局。



亞歷阿曼巴始終對於死亡抱持著高度興趣,但撕下那些科幻和鬼故事的包裝,這次他對於死亡的想像看起來不免有些單薄。讓人昏眩神迷的攝影鏡頭和吵鬧不堪的音樂是他掩飾單薄思想的方式(後者還是多才多藝的阿曼巴自己寫成……)。尤其,男主角想像自己飛行於海洋上或是繾綣於女主角身邊的好萊塢式幻想,多次打斷故事的進行,喚醒已經恍神的觀眾。這當然很迷人,也挺有振奮精神的效果。不過如果節制一點使用,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



舉例來說,《尋找新樂園》在凱特溫絲蕾家客廳的最後一幕,幻化為Wonderland的想像成真也算徹底拯救了那部同樣過分鹹濕的廉價娛樂電影。



不過即使有這些敘事上的缺點,這部電影仍然大喇喇地走入美國的奧斯卡殿堂,擊敗所有虎視眈眈的對手,搬走了最佳外語片以及各式各樣影評的讚賞。最後,這終究成為電影工作者的最大冒險。其他的輸家因此得用他們自己的經驗,稍稍修改法國思想家蒙田為安樂死發聲的那句名言……恩,淚水才是對抗所有邪惡的萬靈丹。真的。

作者:葉郎 【去他的電影】

本期焦點-【v.005】 200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