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尋找左宗棠:小道可觀


《尋找左宗棠》從排華政策起追溯美國中餐發展史,甚至還推崇中國菜具療癒功能,但片中卻也不迴避法國人賣高貴,中國菜只能便宜賣的殘酷事實。

尋找左宗棠》是一部讓人發噱的紀錄片,因為那是老美拍給老美看的紀錄片,目的在介紹中國菜在美國的變身發跡史,左宗棠是誰?左宗棠雞從何而來?左宗棠的「左氏」英文拼音為何各不相同?其實都不是重點,全美約有五萬家中國餐館,幾乎每一家都賣「左宗棠雞」,為什麼?這才是重點。

看著老外煞有介事要去尋找左宗棠,卻又點到為止,找到第五代外孫,知道他是百勝將軍,就蜻蜓點水,嚘然而止,不去深究他是否曾經鎮壓清朝的回教徒,甚至軍事鎮壓新疆維吾爾族人(那是他們不感興趣的清朝歷史),既然左宗棠沒吃過左宗棠雞,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呢?還是回頭吃雞去,看到這種創作選擇,除了啞然失笑,也不知該啥了。


尋找左宗棠》的導演Ian Cheney坦承,為什麼美國的華人餐館都賣「左宗棠雞」,但是酸甜不一,配菜不一,所以油生追蹤之心,走遍全美、上海、湖南和台北,終於完成這部七十分鐘的紀錄片,還在紐約的翠碧卡影展上得了獎,但是看在台灣人眼中,《尋找左宗棠》終究是一部小題大做的電影。

不過,《尋找左宗棠》值得一看的原因在於:雖小道猶有可觀,想要小題大做,也還要有一點癡勁與熱情。

尋找左宗棠》的趣味之一在於凸顯飲食文化「天下一大抄:一道菜紅了,眾家跟進,還可以改良變種(電影中介紹了百花齊放的各式左宗棠雞,甚至還有印度改良版),至於麥當勞的麥克雞塊是否涉嫌剽竊?如今已成了無頭公案,只要麥當勞不予回應,你又拿他如何?不靠紀錄片出出悶氣,又能如何?

趣味之二在於飲食之道,無非就是「適者生存」。「左宗棠雞之父」是台灣名廚彭長貴,他也曾經遠征美國,開設彭園餐廳,「必也正名乎」,務必要讓老美吃到正宗的「左宗棠雞」,只可惜正宗不敵改良版,腸胃之道,奧妙在口舌勾魂,投其所好,對了味,就能進腸胃,正宗卻不對位,終究是無緣之人。

原汁原味卻不敵雞鳴狗盜,難免唏噓,但是罵老外不識貨,罵抄襲者不長進,固然都理直氣壯,言之成理,卻也無法阻擋入境就得從「俗」的殘酷事實。就算斯文掃地,也是非戰之罪了。

趣味之三,要追究左宗棠的生平,太嚴肅,tso991.png的縮略圖不過既然後代子孫都分不出「左中堂」與「左宗棠」的區別(前者官銜,後者人名),老外見風轉舵,也就一點都不意外了。但是中堂大人既然戰功彪炳,善用剪紙圖像(那也符合華人文化特色)做調劑,也是可行之道,海報上的長槍一隻雞,就夠讓人會心一笑了。從外國人的眼睛和手法,檢視他們的心靈,也是有趣的文化對比。

至於華人移民有多苦?《尋找左宗棠》從排華政策起追溯美國中餐發展史,甚至還推崇中國菜有療癒功能,卻也不迴避法國人賣高貴,中國菜只能便宜賣的殘酷事實,只說事實,只探究事實,也算是盡心盡力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497】 201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