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夢冒險王:夢很大
昨天,科技不新,但是世界遼闊,夢想無垠;如今,科技日新月異,但是誰讓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夢想越來越窄了呢?
班.史提勒(Ben Stiller)執導的《白日夢冒險王》(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選用了Life雜誌遭併購的歷史往事做為當代企業併購現象的縮影,表面上來看,那是對紙媒文化的衰敗致敬哀,實則卻是悼念著正在消失的記者精神。
電影的核心是由Sean Penn飾演的Life雜誌攝影師Sean O'Connell,那張他在叢林現場對著男主角?Walter Mitty手指的照片,乍看之下似乎是Walter的又一場白日夢,其實卻也是指點Walter一條明路:趁著公司打烊前,走一趟現場,感受田野實戰的辛苦血汗吧。
Sean O'Connell在《白日夢冒險王》中示範了三種新聞記者楷模:
01. 怎麼拍火山噴發的照片?
他的方案是:把自己綁在滑翔機的機翼上,請駕駛朝向正在噴雲吐煙的火山口直飛而去。
02. 怎麼拍雪豹現身的照片?
他的方案是:把自己化身阿富汗山巔的岩石,文風不動,靜靜守候。
03. 怎麼拍攝小人物的照片?
他的方案是:直接登堂入室,採訪家人,然後遠遠地觀察你,記錄下你工作時的神采。
第一個方案,很多人心嚮往之,但是很少人做得到。颱風天時,主管總是不忘提醒記者,外出採訪要小心,工會亦會要求資方,遇上風雨勤務,應優予加保。這是工作人權的進步,值得喝采。只不過,稀世記者卻會要求自己:新聞在那裡,人家就要在那裡。只是這個美麗境界卻非離當代人生越來越遠,若非Life雜誌當年願意這樣投資記者,買照片的錢夠讓記者赴湯蹈火,那來這些歷史圖像?
第二個方案則是全片最有哲學意境的安排:Sean真的等到了雪豹現身,但是他沒有接下快門,他只是透過觀景窗默默看著造物主的神蹟在眼前閃動。
就新聞專業而言,他沒有按下快門,錯失了信託;就個人修行而言,按下快門,讓美麗可以與世人共享,那是攝影師的成就;但在人生雙眼按下快門,留存在記憶櫥窗內,則是上天對癡人與勤力之人的福慧報償。
第三個方案則是最典型的採訪實例。在記者會上跑新聞,多半都是浮面,做作出來的,選定一個角色,就要深入,就要摸底,從他不曾設防的時刻與角度切入,用實地見聞來決定選材的角度,透過第一手和第三隻眼的觀察,決定表現的面向。
21世紀的新聞採訪其實正面臨兩極化的走向,有的注重人權,採訪前鉅細彌遺,詳細告知,務求與受訪者建立良性互動;有的則是無視人權,以揭人隱私是尚,以挑動情緒為樂,越憤怒,越有情緒,就越有銷售可能,那是作踐人性,消費人性的偏峰,Sean所示範的採訪實例,還真的給人「典型在宿昔」的感慨。
我並不知道《白日夢冒險王》花了多少錢,來重建Life雜誌的昨日品牌,但是一部21世紀的電影願意回顧20世紀的傳播風貌,當然值得後人再記一筆,就算人生真是後浪推前浪,能夠風光卅年的媒體,都值得認識。
美國知名報人Henry Luce(1898-1967)領軍下的Life雜誌,曾經是全美獨領風騷的圖文期刊,最風光時曾創下每周一千三百萬分的印量,Life雜誌勇於追隨名人,亦勇於直奔前線,在電子新聞還未普及的時刻,Life雜誌的新聞實錄,提供了讀者認識世界的最佳媒介(Life的沒落,同樣見證著傳播工具的進化所帶動的傳播革命)。
Life最引以自豪的特色之一就是它們的攝影記者無所不在,二次大戰聯軍諾曼地登陸時,他們在現場隨軍,見證了英雄榮光;美軍在越戰受重創,哀鴻遍野,他們亦拍下了地獄景像;1964年,為了採訪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曾經貼身跟著她一路從紐約到加州再到巴黎,得到了她親口說出:「我嚮往愛情,但更嚮往婚姻。」的真情告白(雖然玉婆一輩子結了八次婚)。
Life創造的風光,已是昨日歷史,但是只要你還有機會再看到Life雜誌所選刊的封面照面,認識的,不認識的人物,光是照片本身,就有一股感動熱流溢散出來(電影中有些是刻意搞笑的安排,有些則是追思昔日年代的重建),虛虛實實半真半假之間,一頁歷史就等著有緣的影迷與讀者自行去挖寶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