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春日光景》溫柔說再見


導演史蒂芬布塞因看了紀錄片《約翰的選擇》(Le choix de Jean)萌生創作靈感,將患有絕症的男子決定安樂死的最後時光,發想為中年兒子陪伴老婦人面對生命終結的糾結經歷。



「你是否擁有美好的人生?」當生命即將邁向終點,回顧自己曾擁有或失去過的一切,也許閃回的畫面耀眼或不堪入目,但無論如何,在最終的這段旅程,你還擁有面對生命的態度。榮獲法國凱薩獎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項大獎提名的《春日光景》以寫實及優雅的姿態,述說一名久病纏身的老婦人選擇如何結束生命的故事,在飽受爭議的安樂死議題之中,注入一抹人道主義的曙光。

導演史蒂芬布塞因看了紀錄片《約翰的選擇》(Le choix de Jean)萌生創作靈感,將患有絕症的男子決定安樂死的最後時光,發想為中年兒子陪伴老婦人面對生命終結的糾結經歷。史蒂芬布塞一方面徵求該導演的同意,一方面向瑞士安樂死機構了解更多實際狀況,並選擇在《春日光景》中重現安樂死的過程。他強調:「片中簽署的協議都是真的,在瑞士當地就如同大家在電影中看到的,但那其實不是安樂死 (euthanasia),而是協助自殺 (assisted suicide)。」



兩者的根本差別在於:「安樂死」是在醫師執行或監控下終結絕症病人的生命,這無論在瑞士和法國都是被禁止的;而「協助自殺」是指一個想結束生命的人,經過有關單位審核和協助,可以合法結束生命,這在瑞士是被認可的,相關機構也應運而生。縱然關於安樂死的看法眾說紛紜,但《春日光景》並不採用說教的手法,史蒂芬布塞表示:「我沒有資格表達任何意見,安樂死的問題真的是因人而異,這樣的決定其實非常私人。」

而電影的迷人之處在於處理衝突的方式,《春日光景》不僅聚焦於老婦人面對生命的抉擇(和病痛共生或孑然離去),也表現出親情無以名狀的羈絆(坦然表達對彼此的愛或不再容忍對方的缺點),並藉由母子間一次次的衝突與和解,將這份無法傾訴的愛與安樂死的爭議,轉化為母子重新面對彼此的轉捩點。死亡,也許是一種形式上的終點,但愛的能量將永遠留下。



春日光景》雖極為寫實,卻將沉重的生命議題沐浴在春光中,特別是兒子載母親前往瑞士的那一段旅途,鏡頭下的老婦人途經春吹拂的一片樹林,陽光灑向行駛中的小客車,讓春日的光景看來如此療癒人心。車內的母子雖沒有任何對白,但母親那雙溫柔眼神卻道盡了一切。陪伴,是親人之間溝通的一種方式,而尊重親人如何面對自己的生命,也需要一股勇氣。

作者:Clair

本期焦點-【v.429】 201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