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唐山大地震》以淚洗腦


藝文創作常有暗流伏筆,試圖透過甜美的糖衣包裹,悄悄滲透進觀眾的心靈,《唐山大地震》就在淚眼婆娑中暗藏著導演馮小剛挾帶的洗腦企圖,比對原著,找到刪去的部份,鑒認新添加的細節,真相就能浮現了。

馮小剛雖是技藝純熟的大導演,但是《唐山大地震》卻包含著政治洗腦的企圖,催淚糖衣的核心其實是「中國崛起」的強力論述。

最關鍵的一句對白在於女主角徐帆與失散卅二的女兒張靜初重逢時,看著女兒手上的手機照片,發覺收養女兒的養父母(陳道明與陳瑾)穿著解放軍裝,於是徐帆脫口而出說:「解放軍是咱們恩人啊!」


這句話,可以平常心對待,解釋成災民對昔日恩人的感恩心情,但在《唐山大地震》中卻是馮小剛精心設計的強力的洗腦工具;因為電影中的對白都非偶然,徐帆沒頭沒腦歌頌起解放軍,其實是主旋律電影最愛玩的技倆,那是一種催眠呢喃,那是一種訊息釋放,真正的企圖在於滲透「中國與解放軍」的正面能量,這種創作心態如果放大在馮小剛的人生地圖中來看,就得著更清楚的連結了。

首先,是馮小剛對於解放軍的根本認同。高中畢業後,1977年,馮小剛先在北京附近坦克師宣傳隊幫忙,錯過徵兵時期,只能穿軍服過癮;1978年,馮小剛被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特招入伍,從事美工工作,不但成了真正的軍人,而且還是幹部,軍服上身的他只覺自己好風光,曾經說過以下名言:「穿著這身軍裝,你就是保護老百姓的,你就是為老百姓幹事的,就是要學習雷鋒的!」

其次,《唐山大地震》改編自加拿大華人作家張翎的長篇小說《餘震》,片中由陳道明和陳瑾飾演的養父母,其實並非軍人,而是財稅會計專家,養父還曾經對養女方登有過性騷擾,才會讓飽受地震創傷的方登,毅然決然遠赴外地求學和就業,甚至拒絕墮胎,寧可未婚懷孕,寧可退學也要保全新生命,不惜做一位單親媽媽。養父從會計變成軍人,目的自是打造解放軍認養孤兒的愛人,所以陳道明只能做「聖人」,不能有私欲,他是無怨無悔,最包容也支持張靜初的精神與經濟支柱,性騷擾的情節自然不便與解放軍連結在一塊,留給陳道明的全是聖潔的光輝,養父作為已達超凡入聖的當代完人地步,解放軍根本不需要再找其他代言人了。這也是為什麼徐帆看到陳道明的軍裝照片時,會脫口而出說:「解放軍是咱們恩人啊!」政治洗腦的符號與訊息連結,就是這樣建構出來的。

《餘震》的原著作者張翎說:「小說描寫了痛,電影描寫了暖。」其實已經是原著作者最委婉的抗議了。

第三,《唐山大地震》裡出現的解放軍人全係正面符號,不論是徐帆背負著重傷的兒子方達尋找醫護協助時,眼前盡是排山倒海的救援軍潮,接過孩子的解放軍,最後甚至一把扛起了跡近虛脫的徐帆(我相信,災區中必定有很多類似救援故事,救命之恩,只有當事人有刻骨銘心的記憶);電影後來轉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時,解放軍的救援更有規模更快速也更有效率了,災民沒有爭吵,沒有抗爭,只有理性的哀嚎,馮小剛其實是刻意避開了煉獄實況,只想完成他的人間送暖和舊怨救贖的主題,目的當然還是在建構解放軍「救苦救難」的菩薩傳奇。

有了這前後後呼應的救災論述,再回頭看看陳道明收容方登的過程,從解放軍的食堂、毛澤東的喪祭,到噩夢驚醒的午夜夢迴,陳道明沒有任何疾言厲色的軍人威儀,全是溫暖可靠的慈父模樣,馮小剛不容解放軍形象沾惹上任何砂子的「潔癖」,其實和他在《集結號》中對於死難戰士雖有無盡憐憫,但對黨國更有終極信任的創作態度如出一轍。


馮小剛在中國能有如此火紅氣勢,一方面得力於他有圓熟技法,另一方面則得力於他的中心思想,是那麼貼合國家政策的主流思想,風生潮起,他深諳主旋律的精義,又是衷心認同,自然就有魚水交歡的共振效果了。

我不想太挑剔《唐山大地震》的人性部份,畢竟那是一場人間災難,創傷後遺症,即使卅年也未必能夠平復,但是眼看馮小剛如此滲透他的軍魂意識,卻又深深不以為然,道理很簡單:陳道明不是解放軍,養父母與養女間的關係,依舊可以自然動人,硬要把光彩和光榮都送給解放軍,馮小剛就真的算計太多,太藏私心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285】 201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