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秋波曼:音樂救電影
每一回得獎,女作曲家瑞秋.波曼都在男性主導的娛樂世界中,再創新紀錄。
很多人都喜歡打聽創作者的內心世界,遇上導演就問你最愛的電影是那一部?遇上作曲家,就好奇最愛的歌曲是那一首,多數人不是顧左右而他,就是以「都是自己的孩子」含糊帶過。
創作人生中,有的是習作,有的是遊戲之作,有的滿多遺憾,有的可以更好,標準其實不一,自己愛的,別人也愛,當然很棒,自己有私心的,卻得不到共鳴,就讓人有點嘔了。
不過,最喜歡的感覺往往很唯心,以前說過的話,未必就會一輩子都相信,隨時會起變化,不同的答案,未必意謂標準浮移,而是心境變了,閱歷寬了,選擇就不同了。
英國女作作曲家瑞秋.波曼(Rachel Portman)2010年5月19日獲得美國三大音樂著作權人團體「廣播音樂協會(BMI/Broadcast Music Inc.)」頒發「理查.寇克獎(the Richard Kirk Award)」表揚她對電影和電視音樂的貢獻(她替將近五十部電影和二十五部影集寫過配樂),上台受獎前,記者就直接問了她:「這麼多作品中,妳最愛那一部呢?」
如果你熟悉瑞秋的作品,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至少有十部作品是在伯仲之間的,但她毫不猶豫地選出了《心塵往事》(The Cider House Rules),理由是:「它最貼近我。」
《心塵往事》是瑞秋1999年的傑作之一,旋律甜美動人,我一度曾選做自己廣播節目的片頭配樂,主要也是因為只要聽見主旋律,就有整個人為之酥軟的滿足感;瑞秋在1997年的奧斯卡盛會上,以《艾瑪姑娘要出嫁》(Emma)成為影史上第一位得獎的女性作曲家,當時她就曾經說過,《艾瑪姑娘要出嫁》是她最喜歡的作品之一,但是 《親親壞姐妹》(Marvin's Room) 和描寫美國黑奴際遇的《魅影情真》(Beloved)才是她最滿意的作品,只可惜電影賣座不佳,音樂的流傳就不夠普及。當時,瑞秋的感慨其實是在說:音樂和電影是相連共生的,電影賣座好,音樂就會流傳廣遠,否則,音樂再好,可能也會被人忽略了。
最愛,從《艾瑪姑娘要出嫁》變成了《心塵往事》,我相信是瑞秋.波曼經歷時間長河的洗禮之後,由衷的肺腑之言,畢竟,《艾瑪姑娘要出嫁》固然讓她揚名立萬,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得獎女作曲家,後來創作出更成熟,也更豐富精彩的《心塵往事》,她當然會悄悄更換了最愛(只有我們這種記得她以前說過的話的人,才能比較出她的心情變化)。
受獎那天,瑞秋踩著自己創作的《濃情巧克力》(Chocolat)的主題旋律音符上台領獎時,瑞秋講了不少讓人動容的話,主要是她再度成為「BMI理查.寇克獎」的「第一位」女性得主,於是她細述在少女時光,就讀於寄宿學校時,校方安排了50 英哩的越野健行,要從黑夜一路走到天明,她擊敗了同校的男生,成為「第一位」完成健行的女性,她這一輩子做過太多的「第一位」,所以她更滿懷豪情地說希望自己還能有很多機會做「第一位」。(當然,她其實很在意別人老稱呼她是「女性」作曲家,也許只是一句驚歎讚美詞,坦白說,卻也有著性別岐視在內,所以她說自己從來沒想過自己的性格,只願做一名優秀作曲家。)
受獎時,她還強調替電影配樂是電影這一行「最棒」的差事,因為拍片很累,大小細節都要忙,剪輯更慘,都不知道剪過有多少版本了,都還不一定得到滿意的版本,但是音樂家卻在影片大致底定時才進場,透過音符,加了感情和能量,就可以讓電影徹底改觀了。
頒獎典禮上,大會還安排了幾位過去合作過的導演來推崇瑞秋的貢獻,《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的導演王穎說得很中肯:「她的音樂總是旋律動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很節制,避免煽情。」動人,而不煽情,確實就是《喜福會》裡頭的「天鵝之歌」所傳達出的世紀離亂情緒,有離愁暈染,會輕輕召喚你的眼淚,卻不想教你嚎啕大哭,這樣的音樂自然就有穿透人心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