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六月很北歐,影資館帶您穿越柏格曼的心
即將開跑的第九屆台北電影節,主題國度選在丹麥,而國家電影資料館也將舉辦【穿越柏格曼幽暗的心靈】專題活動,一整個六月放映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柏格曼導演的《芬妮與亞歷山大》等經典代表作12部…
活動期間加入會員即有機會免費獲得《柏格曼自傳》或《柏格曼論電影》書一冊,詳細活動辦法請參閱電影資料館電子報http://epaper.ctfa2.org.tw或電洽02-2392 4243分機22/23。
英格瑪‧柏格曼在世界影壇地位崇隆,除了曾被2005年美國《時代》雜誌(TIME)選為「現存世上最偉大的導演」(the world's greatest living filmmaker)表彰之外,也曾入選美國《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有史以來最偉大導演第8名。柏格曼在世界影壇有無數的景仰者。史蒂芬‧史匹柏曾說,「我一直都很敬佩他(柏格曼),並希望能成為和他一樣的好導演,雖然這願望始終無法實現。他對電影的熱愛,簡直讓我自慚形穢。」 法國電影大師高達也說,「人常是孤獨的;在佈景裡好比在白紙前。對柏格曼而言,孤獨意味著發問,而拍電影則意味著回答它們。沒有比這更典型的浪漫。」
柏格曼出生於一九一八年,母親出身中產階級,不但容貌出眾,而且才華洋溢。他的父親是路德教會的牧師,儀表堂堂,算得上是標準的北歐型美男子。然而,看似令人欽羨的婚姻最後卻以失敗收場。在自傳中,柏格曼就曾經描寫到母親的紅杏出牆,以及父母互相撕破臉鬧到要離婚的場景。他回憶說:「這個嚴厲的中產階級家庭為我塑造了一面牆來反擊,使我愈磨愈銳利。同時他們也提供了我一些價值,像效率、準時、對金錢的責任感等等,這些雖然是中產階級的作風,其實正是生活上的一種紀律,對藝術家而言相當重要。」 父母失敗的婚姻帶給柏格曼童年的影響無比深遠。柏格曼在一九八二年拍攝了《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一片,宣稱是他畢生電影生涯的壓軸之作,並且聲稱這亦將是他的封山之作。這部電影問世之後,備受矚目也備受好評,一般論者均認為這部片子帶有很濃厚的自傳色彩,如果將它與自傳相對照,確實可以發現電影中有許多自傳性影子——童年生活、父母不和諧的婚姻、死亡陰影所帶來的驚嚇……等等。
除了《芬妮與亞歷山大》之外,本專題活動還選映了取材自北歐神話與劇場傳統的《第七封印》、《處女之泉》、《魔術師》、《夏夜微笑》和《魔笛》,深刻剖析女性與婚姻的《哭泣與耳語》、《婚姻生活》及《秋光奏鳴曲》,和深具現代主義風格的經典作品《野草莓》、《假面》和《羞恥》。活動自六月二日起至六月三十日止,部部精采,機會難得,不容錯過。
(本新聞由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