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請問,奧斯卡最佳動畫可以給《酷瓜人生》嗎?


動畫除了打造簡單的劇情放入深度的省思,更令人驚豔,是它忠實描繪兒童對性的童言童語,更描寫了這群被送往育幼院孩子的視角,他們為何在育幼院裡生活的各種原因。

改編自法國作家吉兒帕李斯(Gilles Paris)的筆下著作,瑞士動畫師克勞德巴哈執導,首部動畫長片展現了掌握複雜故事說得言簡意賅的實力。哀傷但不粉飾太平,《酷瓜人生》是把陰暗、被忽略的角落攤在煦煦陽光下,然後用溫暖語調述說的故事。

本片贏得歐洲電影獎最佳動畫、安錫動畫影展最高榮譽水晶獎(最佳影片)與觀眾票選獎,更入圍了金球獎最佳動畫、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以及入圍最佳動畫長片。琳瑯滿目的獎項紀錄,顯示這部66分鐘的逐格動畫有它獨樹一格、值得一探,並呼應現代家庭議題的價值。



推薦:雖是小品動畫,但聚焦兒童關懷
無論黑暗有多麼悲慘晦暗,兒童比成人總是充滿希望,同時也喚起觀看者的感同身受與一分責任。《酷瓜人生》緊扣此方向,不迂迴點出任何兒童都需要大人盡責的陪伴,特別是在日異複雜的現代社會,雙親角色比以往更為重要,卻被更加擠壓。《酷瓜人生》每一個角色的設計,都有一顆富有顏色的大頭跟陰鬱的大眼睛,每個角色表達了類似提姆波頓式人物的特色:被遺棄角色,尤其這種有些真實故事的本質,天衣無縫與逐格動畫柔軟又溫暖的媒材,有奇異吻合的配搭。


動畫除了打造簡單的劇情放入深度的省思,更令人驚豔是它忠實描繪兒童對「性」的童言童語,更描寫了這群被送往育幼院孩子的視角,他們為何在育幼院裡生活的各種原因。本片所說的這些「不幸的孩子」,所使用的敘事是不煽情的娓娓道來每個人如何被不健全的家庭所遺棄。

推薦:劇情拉開距離卻真實,反思提醒不輸《動物方城市
酷瓜是男孩伊卡的暱稱,是他酗酒母親給予的小名,在動畫中有些驚人的開頭:母親意外過世後,酷瓜被警察雷蒙送往育幼院,他背包裡帶著二個最重要的東西,一個視為是父親象徵的風箏,與一個母親留下的啤酒鋁罐,作為他珍藏的家的記憶。酷瓜到育幼院認識了和他相似遭遇的其他孩子,像是會吃牙膏的豬豬,因為他的家人得到嚴重的強迫症而無法照顧他;碧雅的母親是非洲人,被遣送回國;大男孩西蒙的父母雙雙吸毒;愛莉絲被父親做一些『噁心』的事,父親被關進監獄,而愛莉絲被送到育幼院。


酷瓜與育幼院的孩子共度一段時光,有磨合與相互理解,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同病相憐。即便父母再如何不是父母,酷瓜跟育幼院的孩子時時刻刻都還是透露心底的期待,希望有一個家。導演刻意拉長鏡頭,聚焦這些孩子山上滑雪玩樂的畫面,看到其他小孩有父母的陪伴,邊開玩笑,邊目不轉睛盯著瞧、大睜著眼的模樣。

導演也在故事中,強調了紅髮大男孩西蒙繼續留在育幼院的事實,在故事結尾也一再詢問「如果怎樣,會不會就拋棄?」。西蒙看著育幼院老師新生下的嬰兒,問老師會不會拋棄小嬰兒?如果他一直放屁,也不拋棄?如果變成了什麼,也不拋棄?這些問題詢問真實世界的父母,或是詢問一個國家的制度適不適合兒童成長,都會是很好的提問,兒童長大的過程,到底最需要的是什麼?

此外,導演與編劇也真實捕捉到一些細節,像酷瓜在母親意外發生後,抵達雷蒙警察的辦公室。雷蒙面對酷瓜略顯害怕踩到地雷、觸發酷瓜再次受到傷害的溫柔,與育幼院院長洗練但富有經驗,直接誠懇和酷瓜談到母親意外的應對,兩者之間對酷瓜態度的細膩處理,掌握恰到好處。

作者:Angela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88】 2017/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