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莎翁經典劇集《理查二世》:歷史的「必然」與道德的「應當」


《理查二世》是莎翁筆下玫瑰戰爭系列首部曲,歷史上許多著名演員都詮釋過理查這位下場悲慘的國王。本劇最大的挑戰是讓這個暴君最終贏得眾人的同情。台灣放映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SC)版,由英國演員大衛田納特主演,他的理查大膽選擇任性驕傲,即便退位演說也依舊傲視眾人,但是在那極度傲慢的表象下,觀眾卻能從他的表演裡看到深藏背後的脆弱悲痛。

《理查二世》是莎翁筆下玫瑰戰爭系列的首部曲,這個國王的故事雖然沒有真正跟玫瑰戰爭重疊,但發生在他身上的悲劇卻直接導致了接下來數十年的皇室骨肉相殘,金雀花王朝的貴族血脈從而染紅了整片英格蘭領土。

作為玫瑰戰爭的前因,《理查二世》發生在一個相對平穩的時代,祖父是偉大的愛德華三世,父親是戰神黑太子愛德華,十歲以皇太孫登基的理查,上面還有四個叔叔,以及叔叔們膝下無數個堂兄弟。當時的中世紀是一個篤信基督教的年代,理查對君權神授的著迷與自信,讓他肆無忌憚的對人民強徵暴斂,對貴族燒殺掠奪,歷史上金雀花王朝的理查二世既沒有祖父的英明神武,也沒有父親的驍勇善戰,這個望之不似人君還無比自戀的帝王,最終自食了毀滅性的惡果。

以這樣的暴君為主角,《理查二世》註定是一齣不好演的戲,莎士比亞既不避諱理查二世的荒謬無道,卻又在整個下半場重點描繪了他被奪位的悲慘,對於每一個出演理查二世的演員來說,摸清楚這個人物的脈絡,體會他的心境,在可恨與可悲之間權衡拿捏,都是艱難而重要的挑戰。而對於今日的觀眾來說,整齣《理查二世:莎翁經典劇集》的看點除了為玫瑰戰爭做鋪墊,更重要的是對人性人心的描繪。

全劇最主要有兩個人物,一個是開場高高在上,結尾卻無比悲慘的理查二世;另一個是開場謙卑忠誠,結尾趾高氣昂的亨利波林勃克(Henry Bolingbroke ,即後來的亨利四世)。理查表面上的旅程是從天之驕子落為囚徒,然而心靈上的轉變卻是從一個自尊自大、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誰的自戀狂,到被迫卸下所有的外在頭銜,從而終於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他人,也看清楚了整個歷史的智者,從著名的海灘獨白、退位演說、直至在地牢裡無比清醒地說出 「I wasted time, and now doth time waste me.」,理查靈魂上的昇華足以讓觀眾再三品味。而第二男主角波林勃克(亨利四世)也是一個有趣的設定,從客觀上來看,他起兵奪回自己的繼承權是合情合理的舉動,理查二世暴虐無道,時下的貴族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群起反抗,理查的被廢看似是歷史的必然,波林勃克的登基看起來也只是順應時勢,然而在這當中所破壞的繼承法則,卻也為波林勃克乃至後來的金雀花王朝種下了無數禍根,若是讀者有興趣繼續往下看莎士比亞接下來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及《理查三世》,其實可以發現一切的禍因都從理查二世被篡奪王位開始,《理查二世》結尾的波林勃克風光無限,但登基後的亨利四世卻一生飽受愧疚與叛亂之苦,扶助他上位的貴族們一如理查被廢時的憤怒預言:永遠不滿足權位,永遠恃功自傲,一代又一代,永遠不會真正臣服,而英格蘭王室自然也永無寧日。


歷史上許多著名演員都詮釋過理查這個下場悲慘的國王,光是近代佳評如潮的版本就包含了伊恩麥克連(Sir Ian McKellen)、馬克勞倫斯(Mark Rylance)、 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和班維蕭(Ben Whishaw), 這次台灣放映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SC)版,由英國知名電視演員大衛田納特(David Tennant)主演,大衛田納特的理查大膽選擇了一以貫之的任性驕傲,即便退位演說也依舊傲視眾人,但是在那極度傲慢的表象之下,觀眾卻能從他的表演裡看到深藏在背後的脆弱悲痛。詮釋過理查二世的資深演員戴瑞克傑寇比(Sir Derek Jacobi)曾說,《理查二世》最大的挑戰是要讓這個暴君最終贏得眾人的同情,但大衛田納特的理查卻近乎不屑於眾人的同情,不輕易以眼淚或哭喊示人,完美地維持住了君王尊嚴,卻又讓觀眾到最後無法不同情他。無論從哪個層面看,大衛田納特都成功地以獨特的角度重新詮釋了這個君王,完美融合了這個角色的驕傲與脆弱。

比較可惜的是某些選角略為差強人意,最明顯的是飾演波林勃克的尼格爾琳德塞(Nigel Lindsay),從頭至尾都太過昭然若揭的狼子野心,讓波林勃克這個本來可以在愧疚與生存之間掙扎的角色失去了立體感,也少了被時勢所逼得無奈;飾演皇后的年輕演員雷伊奎因(Leigh Quinn)也比較沒亮點,在數個獨立場景都顯得過分生澀,與大衛田納特的對戲更是高下立判。


導演格雷戈里多蘭(Gregory Doran)對這個製作的設計十足讓人驚艷,舞台以光影遞進呈現出飄渺與真實交錯的感受,使用升降梯讓前期的理查維持高高在上的形象,在服裝造型上以長髮和白袍強烈暗示理查自認為「神子」的形象,適當喜劇化約克公爵的角色形象平衡整齣戲過於沉重或政治化的基調,當然這個製作最受好評的是對理查堂弟約克公爵(Duke of Aumerle)的鋪墊,這絕對不是第一個死於約克公爵之手的理查二世 (莎翁原劇本是由無名小卒刺殺,但很多製作都會選擇約克公爵當兇手比較符合前後文的設定),卻絕對是少數將兩人的關係刻劃得極親密的版本,讓最後的理查之死充滿了更多的背叛與震撼。

《理查二世》算是莎翁歷史系列裡面翻演頻率相當高的一齣戲,除了主角設定本身頗具挑戰性、通篇韻文琅琅上口非常精彩,更因為其中對理查墜落凡間的人性描述相當令人著迷。在一個遙遠的時代與一個遙遠的王朝所發生的悲劇,卻因其中亙古不變的人性觀察,拉近了與觀眾間的距離,從神人到凡人,莎翁藉理查之口說出了頭銜的虛無、宗教政治的愚昧,也提醒了人們真實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的可貴,看自己不過於所當看的,或許是人生所能擁有的最大智慧。

本期焦點-【v.701】 201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