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有個死人就躺在那裡。
《底特律》場面調度極其出色,魄力十足的剪輯與運鏡與節奏掌控,在很短的時間內把人物性格大略勾勒出來,不惹事不代表就能置身事外,對長期受到打壓的黑人觀眾來說,《底特律》搬演的是他們的真實人生,而《逃出絕命鎮》則是他們渴望許久的超級英雄電影。
「身為黑人,就像隨時有把槍指著你的臉。」
1967年,底特律,白人警方在私營的「盲豬酒吧」裡,大動作逮捕多名黑人,引發圍觀群眾不滿,隨即演變為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族群暴動事件之一,美國政府派遣國民兵、州警協助當地警方鎮壓;暴動第二日,阿爾吉爾旅館傳出槍聲,警方認定旅館內藏有狙擊手,三名巡警率先進入旅館盤查,造成三名黑人青年死亡,多名黑人住客及兩位來自俄亥俄州的白人女性,遭受毆打與虐待與逼供.....。
《底特律》是屬於大銀幕的電影,可惜我看的場次僅僅只有三名觀眾入場(包括我在內);只想說,奧斯卡獎忽略這部影片,可能有各種因素考量,但身為影迷的你們,絕對不該錯過它,如果《底特律》放在去年映演,肯定會進入我的年度五大!
《底特律》場面調度極其出色,儘管電影有半場時間都限縮在阿爾吉爾旅館內,然而魄力十足的剪輯與運鏡與節奏掌控,不但維持影片戲劇張力不墜,並為觀眾帶來強大的壓迫感(無處可逃的恐懼);《底特律》沒有半場贅戲,先介紹底特律暴動起源,接著花了些篇幅帶出劇中幾位要角,包括主張以武力打壓黑人族群的克勞斯巡警、想要成為知名歌手的「神情合唱團」主唱賴瑞、相信好友賴瑞一定會成功的年輕男孩佛瑞迪、在保全公司上班,懂得與白人打交道的迪斯穆克、個性大方外放的白人女孩凱倫與茱莉等,電影建立起觀眾對角色的熟悉度後,才進入影片主題,鉅細靡遺地呈現阿爾吉爾旅館事件的始末。
一個爛導演可能花一整部影片時間,還讓觀眾搞不清處劇中角色的性格為何,而厲害的導演(如Kathryn Bigelow),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人物性格大略勾勒出來,角色建立完成,觀眾就知道要把感情投射到哪個人物身上;我們該如何評斷一部影片的角色建構成功與否?以《底特律》為例,賴瑞從一開始想要站在舞台上,把歌唱給「每一個人」聽,到後來堅持不再為白人表演,說明阿爾吉爾旅館事件,徹底改變賴瑞對「我是黑人」這件事的認知,漫漫長夜,那些無助與驚慌與惶恐經歷,摧毀了賴瑞對白人的信心(或更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身分),而身在銀幕外的我,不只理解甚至認同賴瑞的轉變;《底特律》的哀傷,在於片中有些黑人行動激進,卻有更多黑人選擇低調不惹事(迎合白人規矩以換取更好的經濟條件),但不惹事不代表就能置身事外,膚色與階級差異,終會在衝突中被放大,清楚看見:你是黑人,我是白人,你低一等,我高一級的界線。
武戲出色,文戲不落俗套,《底特律》再次證明Kathryn Bigelow導演是美國當代最好的導演之一,電影片尾字幕提及阿爾吉爾旅館事件並未被完整記錄下來,影片內容取自新聞資料與當事人的訪談,並以戲劇性方式加以重現,因此,《底特律》到底呈現多少程度的真實,我們無法確切得知,但這部影片的意義與價值,在於它沒有用特效娛樂糖衣包裝「美國黑人都過得很好」的假象,而是深入挖掘與討論底特律衝突事件對不同族群對美國社會的傷害;看完《底特律》,更能體會Jordan Peele導演提及黑人觀眾看到《逃出絕命鎮》結局時,整間戲院瞬間爆出巨大掌聲與歡呼聲的情景,對長期受到打壓的黑人觀眾來說,《底特律》搬演的是他們的真實人生,而《逃出絕命鎮》則是他們渴望許久的超級英雄電影(情緒抒發)。
最後,我很喜歡《底特律》片中的一段對話:
「你在這裡看到了什麼?」克勞斯。
「你殺了他,你殺了他!」佛瑞迪。
「我們再試一次,我什麼都沒看到,你呢?」克勞斯。
「有個死人就躺在那裡!」佛瑞迪。
堅持不做盲目的人(勇敢說出真相),該要有多大的勇氣?看到這一幕忍不住就落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