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意外》-意外教會我們的事


電影從前面我們看見的Mildred喪女的意外,Willoughby罹癌的意外,因Dixon的腦衝血讓故事增生出第三個、第四個甚至更多的意外,情狀不一、大小有別,但那種被奪走、此生不可再的隱隱作痛,那多希望「早知如此」的心情,其實並無不同。

小的時候,我們總會對未來寄予無限想望:我要賺很多很多錢,我要環遊世界,我想要娶一個美嬌娘。當我們漸漸長大,稍諳人事後慢慢發現,擁有這些固然很好,但倘若沒有平安去之撐,那些功成名就,那些物質豐饒,無論美景美人美事等,都可能轉瞬間化為烏有。

「永保安康」這個我們無論對自己或他人最常發的祝願,有其現實難成之阻撓,或因天災人禍,或因身體出狀況等各種不可解、無能逆料的「意外」,要永遠保有平安和健康,除了對自己身心夠負責外,有時更需要一點機運,才能確保安康。

人一生不遭逢災厄,能平安無恙地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可偏偏不是每個人都能順遂地走完生之路途。由馬丁麥克唐納導演執導的《意外》,就是一個意外橫生的故事,我們最先看到的,是因女兒Pamela(Kerry Condon)被凌虐致死,而租下三個廣告牌控訴警察辦案不力的憤怒母親Mildred(Frances McDormand),被控訴的警長Willoughby(Woody Harrelson)罹患胰線癌,生命所剩無幾,而他底下的警察Dixon(Sam Rockwell),是個有嚴重暴力和種族歧視傾向的濫用公權者。


Willoughby認為Mildred怎可對生命只剩一個月的他做這種事情(租看板控訴他和背後代表的美國警察),Mildred認為案發後七個月警察怎麼可以毫無作為?而Dixon則覺得,Mildred怎麼可以公然挑釁,這是對警察和他所崇拜警長最大的侮辱,於是他一本舊慣宛如有牌流氓地,去拆卸讓他顏面掃地的障礙物,包括拘捕持有毒品的Mildred友人,更甚著將租招牌給Mildred的廣告公司老闆直接從二樓扔下去,彼時斗大的美國國旗映入眼簾,這豈不是更大的「顏面掃地」笑話嗎?

電影從前面我們看見的Mildred喪女的意外,Willoughby罹癌的意外,因Dixon的腦衝血讓故事增生出第三個、第四個甚至更多的意外,情狀不一、大小有別,但那種被奪走、此生不可再的隱隱作痛,那多希望「早知如此」的心情,其實並無不同。

劇中人同時兼具加害者和被害著的角色,Mildred喪女值得同情,但女兒遇害前那句「希望妳被強暴」的一語成讖,讓她需終生背負這道德的緊箍咒;沒有緝拿兇手到案,無形加劇了Mildred痛苦的警長Willoughby,除了生命受到摧折,心靈上更承受不被諒解的重擔,經驗老道的他知道這類案子需要一點機運才能破案,奈何他的真心實意,也要到後來才能被Mildred所接納。


看來是劇中反派的Dixon,無論無罪有罪者,均受著他的暴力凌遲,比起製造殺戮案件的壞人,他其實沒有好到那裏去,但電影有趣在於它把多重意外,交織在一個警局發生火災的夜晚,Willoughby叮囑他要冷靜行事的信,讓他經過Mildred製造的火球「浴火重生」後,宛如變了一個人。

火可以是憤怒,是絕望,火也可能是點燃,是照亮。對於Dixon是如此,對於招牌驟然起火而失心瘋的Mildred也是如此。前者看到躺在醫院、被他打成重傷的廣告公司老闆遞來一杯柳橙汁,油然生起自己悔不當初的心念,Mildred被好心幫忙的侏儒說了一頓後(妳從來都不笑,對人也不好,我為何還那麼好心幫妳扶梯子),恰巧在同間餐廳用餐的前夫也跑來說了一段話:「女兒曾經說過,憤怒只會衍生憤怒。」

女兒在的時候她憤怒,但Mildred反噬的憤怒,卻間接造成自己永難原諒自己的情緒迴圈。女兒走了之後她更憤怒,但當憤怒像推骨牌,不斷傾軋人際軸線,扭曲和平介面時,她的憤怒成了消極抵抗的徒勞,無能更往前一步的僵滯。


Willoughby中段從警長搖身一變成信差的轉折,無疑是有力道的。他道出了自己的信仰、看世界的方式,也讓Mildred和Dixon這對憤怒二人組,有了懂得轉彎的可能。相較神父噤聲也等同共犯的選擇,本質上已無法辦案的Willoughby,卻做了最好的心靈偵探,給了Mildred和Dixon各一副鑰匙,在人生這充滿意外的曲折路途中,因誤解而對上,因理解而放下,而共同打開一扇門叫善意的門。真相並非不重要,但我們在兩個小時的電影中,卻發現了比真相更重要的事,關於消解恨,關於生成愛,關於懂得人,關於怎麼跨越,一度以為自己無能走出的泥沼,而稍稍擦去那些,我們習於將他人安上的標籤。

作者:黎仰欽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41】 201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