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少年:傷痛與憫人的拔河
《拆彈少年》在戰爭裡無可避免地被操縱介入進其他人的生命之中,行無能為力之惡,或無法阻擋的犧牲。戰爭時,被侵略的傷口太痛,於戰爭後轉嫁到被俘虜的戰犯上,此因人禍所積攢的人性黑暗,遮蔽住道德良知,而難以意識不過是立場顛倒罷了。
戰爭時,被侵略的傷口太痛,於戰爭後轉嫁到被俘虜的戰犯上,此因人禍所積攢的人性黑暗,遮蔽住道德良知,而難以意識不過是立場顛倒罷了。在這部電影裡,觀者的思維會因此無時無刻被挑起,然後重重放下,畢竟我們都有各自的人生,但卻在戰爭裡無可避免地被操縱介入進其他人的生命之中,行無能為力之惡,或無法阻擋的犧牲。這是《拆彈少年》。
若注定要死,一槍斃命最為痛快,最難度過的是折磨至死,尤其是精神層面,或是死期可能是任何時刻但卻未可確定。故事中的拆彈練習及拆彈過程便是前述後者如此讓人心理崩潰的狀態,因為永遠不會知道甚麼時候會爆裂,然後粉身碎骨,往往才剛因為拆彈成功而喘一口氣,卻在下一刻立即轟然巨響地震撼人心,緊繃氣氛營造成功,似乎也逼人思考戰爭的後患。
但還有更多。本部電影着眼戰後,奠基我們所熟知的歷史-納粹德國的惡形惡狀,搭配第一個場景丹麥軍官對德國撤退之兵的憤怒貌,為接下來,軍官逼迫德青年戰俘拆除沿海沙灘帶的地雷鋪路。不僅從事危險工作,更消耗俘虜的意志,餓其體膚,此絕非天降大任於斯人也,而是感覺在宣洩戰爭所遭受到的苦痛,同時以軍官妻子極力防止女兒與拆彈大隊接近互文呼應。
只是旁觀者如我們這些讀故事的人應多少有感如此光景又和戰爭時加害與被害者的關係有何不同呢?選擇青年為拆彈隊的組合,似乎更能帶出故事意旨,畢竟觀影者會忍不住為這些雖然被俘而做著折騰人的拆彈作業,但卻仍神采奕奕討論著未來的青年心疼,他們以為痛苦終會有盡頭,實際上後來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癡心妄想。幸虧就近監視他們的軍官尚有一絲人性,給予寬容及尊重。
而軍官的情緒轉折替這部電影下了最好的註腳,他告訴我們人心定有良善,奈何外力引起的黑暗卻能點點蠶食,且看他逐漸和宛如他孩子般的青年們敞開心胸,稱兄道弟,卻可以在發生狀況時,立刻翻臉,彷彿迅即被撒旦附身般;相反來說,青年們被利用也不怨懟,讓後來拯救軍官女兒的情節中所散發出來的人性光明熠熠生輝,與前述互通聲氣。
他們不過都是戰爭底下的受害者,他們無力改變上面人的想法,也被有限訊息蒙蔽了眼睛易被搧動,就像電影裡的軍官與拆彈少年們背景架空一樣,僅從已知概全,但事實上又是如何,路遙必定知馬力。因此在如此黑暗的時代,無論戰爭期間,還是戰爭後的重建復原,從中綻放出來尊重生命的花朵,將是多麼耀眼奪目!
相關文章
- 我心目中的歷史電影—拆彈少年 (2017/02/16)
- 《拆彈少年》-爆炸後的寧靜 (2017/02/02)
- 《拆彈少年》只是個孩子 (2017/01/24)
- 藍祖蔚專欄《拆彈少年》:贏家的霸凌 (2017/01/23)
- 《拆彈少年》:誰是戰爭加害者,誰又是被害者? (2017/01/20)
- 《拆彈少年》你們與我們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