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李察林克雷特:築夢而生》時間與我


我喜歡的李察林克雷特導演作品,大半都跟「時間」有關。李察林克雷特導演作品對我的意義,不只是他捕捉到「演員當下的狀態,並如實呈現出來」,而是從這些作品中,看到生活與時間相對應的關係,並看見了自己狀態的改變。

如果您喜歡李察林克雷特( Richard Linklater )導演作品,沒理由不喜歡《李察林克雷特:築夢而生》,影片紀錄李察林克雷特導演對電影的愛、創作精神、以及他如何從小鎮男孩變成知名獨立電影導演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經歷,中間穿插導演作品片段與好友和合作夥伴的訪談,整部影片的情調很「鬆」,沒有非要說出些什麼大道理,很舒服很平凡很生活化很溫暖很幽默,而且充滿時間感,一如李察林克雷特導演的作品印記!



嗯,這篇文章跟《李察林克雷特:築夢而生》沒太多關連,又或者,息息相關?
我喜歡的李察林克雷特導演作品,大半都跟「時間」有關。
電影的時間,《愛在黎明破曉時》系列和《年少時代》等片,由於拍攝時間間隔夠長,演員年紀不斷增長,劇中角色心境也跟著產生變動,戲劇時間與現實時間同步,坐在漆黑戲院觀賞電影的我們,親眼見證(感受)到時間流動的軌跡。
現實生活的我的時間,《愛在黎明破曉時》上映時(1995年)我才20歲,老早忘記自己是在哪間戲院或場合觀賞這部電影(會是金馬影展嗎?),我只記得當時看完好感動好喜歡,傑西(Jesse)和席琳(Céline)短短一日的相處,從陌生的彼此變得親密,從怦然心動變成「對未來充滿美好想像的希望」,這部電影讓20歲的我以為:愛情就該是這副模樣。九年後的續集《愛在日落巴黎時》上映時,我帶著期待心情進戲院觀賞,看完後有些難以接受,覺得「世故」污染了傑西和席琳的生活,讓他們的愛情變得不再輕盈與浪漫;又過了九年,《愛在黎明破曉時》和《愛在日落巴黎時》早已成為我心目中偉大的愛情電影(究竟是在哪一年真正接受與擁抱《愛在日落巴黎時》呢?),李察林克雷特導演和演員們再推續集《愛在午夜希臘時》,我又抱著期待心情進戲院觀賞,我又氣壞了,覺得「世故」進入傑西和席琳的愛情中,他們的愛情關係變得更沈重更叫人不忍卒睹;我從自己對《愛在日落巴黎時》系列作品又愛又恨的態度發現一件事,原來.....我是這麼的害怕長大,害怕簡單變得複雜,害怕笑容裡摻著太多苦澀。
李察林克雷特導演作品對我的意義,不只是他捕捉到「演員當下的狀態,並如實呈現出來」,而是從這些作品中,看到生活與時間相對應的關係,並看見了自己狀態的改變。



老實說,我一直沒有非常的喜歡《年少時代》,我覺得這部影片的意義勝過影片本身。然而《李察林克雷特:築夢而生》有一幕畫面,深深打動了我。《年少時代》花了12年時間拍攝,殺青那日,導演側拍男主角Ellar Coltrane,問他有何想法,Ellar Coltrane說沒有了這部電影(《年少時代》),不知道未來會是如何;攝影機前的Ellar Coltrane,神情份外落寞,這份落寞讓我好想把《年少時代》馬上翻出來溫習。
我一直知道《年少時代》拍了12年,但我想我並沒有真正去思考那12年之於影片或導演或演員的意義;12年時間不只是投資方很緊張、導演很擔心最終成果可能不如預期,更重要的是,對Ellar Coltrane而言,《年少時代》的殺青代表自己「畢業了、長大了」,未來的路,只能靠自己走下去。
愛在午夜希臘時》裡有一場戲令人印象深刻。傑西說他小時候希望趕快長大,最好是睡一覺醒來,隔天就成了大人,好擺脫父母控制並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當夢想成了現實,反而希望時間可以慢下來。傑西這段感慨被收錄在《李察林克雷特:築夢而生》片中,像是跟Ellar Coltrane的落寞神情遙相呼應。或許對導演或演員們都是如此,剛開拍《年少時代》時,總希望能快些看到成果,可是當這件事接近完成,又希望時間能夠慢下來,因為不捨,也因為那代表漫長的歲月就在不知不覺中,真正的溜過去了。

看完《李察林克雷特:築夢而生》,很想找導演早年作品《都市浪人》和《年少輕狂》來瞧瞧;朋友說Netflix上有《年少輕狂》,嗯,是在逼我重啟會員嗎?(窮~)

作者:香功堂主 【香功堂】

本期焦點-【v.577】 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