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我們還有多少個十年
當《十年》奪下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便注定本片對香港人來說早已是超越電影藝術本身的存在。當《那夜凌晨,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以科幻片啟示錄的劇情模式,同等暗喻香港之於中國的關係,《十年》則是血淋淋地剝開香港人的傷口,以毫不避諱的虛構,建立千千萬萬的真,以香港之名。
坐上通往2046的列車,隨著列車前進的不只是時間,更是一群說著粵語的香港人,帶著標本、汽油,甚至是一把不知道用來打誰的槍,找尋失去的記憶。只是,現在時間只來到現在的十年後2025年的香港,真的有人知道這台列車會通往什麼樣的未來嗎?
當《十年》奪下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便注定本片對香港人來說早已是超越電影藝術本身的存在。藉由五則短篇《浮瓜》《冬蟬》《方言》《自焚者》《本地蛋》,試幻想十年後香港的概況,從人權、民主、言論自由,再到香港獨立,這是一部香港人拍給香港的啟示錄,更是一部濃縮度極高、毫不拐彎抹角打著反共的電影。
雖說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但是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我們的那時此刻》便說得很清楚,在不同政治、政策主導下孕育而生的電影,一如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後,中港合資片成了主流。但是開放的中國市場,卻也變相產生諸多限制,以及拍老大馬屁、置入性行銷中國產品的非香港電影。所以說,為什麼我們要看《十年》?
「從正面來吧!」有人說《十年》不是寓言而是未來香港的預言,當《那夜凌晨,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以科幻片啟示錄的劇情模式,同等暗喻香港之於中國的關係,《十年》則是血淋淋地剝開香港人的傷口,以毫不避諱的虛構,建立千千萬萬的真,以香港之名。
人人喊著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而台灣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也曾以一段篇幅,講述香港雨傘革命的畫面,那是台灣人看香港,但是當《十年》以香港人看香港的角度切入,真正的問題與心聲才得以被螢幕釋放。
當電影反應出社會現實,其後作用力往往更大於故事本身。也許我們不懂香港政治,或是他正面臨何種渾沌,但是《十年》以淺顯易懂的短片形式,分別以《浮瓜》國安法、基本法、97回歸;《冬蟬》真普選、東北新界;《方言》摘除粵語行動、普通話新聞時間;《自焚者》雨傘革命、基本法23條、真普選;《本地蛋》銅鑼灣書店等,香港行政自治區不民主的法條與約束,將香港現今所面臨的現狀以時間的軸線延伸。
「不知道的話,就動動腦去想通他!」《十年》是名副其實的電影創作,只是它大膽地挑戰威權,策劃人導演伍嘉良,更將本片視為一個實驗,同樣是藝術作品,其目的卻是為了引發觀眾去思考身為香港人,他們可能會面臨怎樣的未來。而生為台灣人的我們,也正面臨和香港同樣的處境,不管是停滯不前的電影產業,甚至是之於中國的政治關係。儘管《十年》被批評是宣揚港獨、製造恐慌的政治宣傳片,但是如果連自覺、自我認同感都沒有的話,那還談得上自由的創作環境嗎?小情小愛的青春校園喜劇後,台灣的創作又能走到哪裡?其實你我都知道,《十年》不只是香港人拍給香港的電影。
「我心中有一個宗旨,不是看行不行,而是看對不對。」既然是五則短篇串聯的電影作品,之間沒有絕對的關係甚至是各自表述的故事。但是其先後順序的排列,反倒有種起承轉合之感,或者說《十年》就像一道總匯三明治,在說之以禮的麵包,以及動之以情的內餡中,做出令人回味無窮的黑暗料理。
《方言》可以說是其中最好消化的第三則短篇,將明確的實例和法條,描述未來的香港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以計程車司機的單一視角,帶出小人物的不安與絕望。而作為開頭的《浮瓜》,則是以中國官方的陰謀論,直接帶出共產黨以暴制暴的政治手段,開門見山地將《十年》定調。說之以禮的白麵包。
第二則《冬蟬》卡在一個剛剛好的位置,在前者以故事性建構中國利用香港的手段,到本篇卻以帶有實驗片性質的末日節奏,延續《浮瓜》的黑白氛圍只是從中轉灰,更讓觀眾得以在《方言》前得到絕佳的轉場。以傳承博物學遺址的年輕男子,不願以活生生的肉體成為消亡中的存在,而要求另一半將他製成標本。有如敲鐘般的故事,必須要用真實的疼痛,才能以確切的噪音喚醒人們。而第四篇《自焚者》更是接續在苦中作樂的《方言》後,將前者無奈的情緒轉化為強烈地憤怒、悲傷,而後一次引爆。以仿紀錄片的形式,以多方視角帶出香港年輕人的國家認同,也是五篇中敘事和拍攝手法最為完整和成熟的篇幅。對於同等經歷過學運和防暴警察的台灣,可以說是最感同身受,甚至是最能投入其情感的預言。動之以情的內餡。
尾篇的《本地蛋》更以直觀的角度,以父親看待年幼兒子如何被紅色思想灌輸的過程,帶出十年後的中國將如何由下而上的洗腦香港人。「不要人云亦云,要用腦子想!」或許,以慈父的角度帶有一種勸世之感,但是也變相地透過鏡頭告訴香港人,聽話並非真正對的選擇。作為電影收尾的《本地蛋》相較於其他四篇,以更直接的方式不斷提醒觀眾去思考,即便是描述十年的香港,卻在最後帶給觀眾希望,以溫和且鋒利的敘事作結。
就像吃總匯三明治般,《十年》的敘事排列讓人在一吸一吐之間,感受到香港人最真切且心痛的呼吸。
當中港合資片成了主流市場,當香港電影金像獎連三年將最佳女主角頒給中國演員,某種斷層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相較於電影市場,香港人近幾年的政治迫害,即便身處台灣的我們也略知一二。《十年》如果就類型來說是種非常聰明的選擇,以短篇的方式讓電影呈現更多元的敘事,甚至達到廣度和深度皆有的各層角度。本片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打敗《踏血尋梅》拿下最佳影片,雖說在藝術和技術層面完全不敵《踏血尋梅》,可以說是完全「政治正確」的作品,但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不光只是如何用好的鏡頭語言、演員、劇本講述一個故事,有的時候更取決於它的內容,《十年》便是後者。
為什麼我們需要《十年》這樣的作品?這個問題,看完十年後每個人肯定都能在啜泣與吸氣間,找到本片所給你的答案。
推薦族群:所有的香港人、所有的台灣人
相關文章
- 《十年》一身傲骨承先烈碧血 (2016/08/12)
- 《十年》為了諷刺當前?還是為了一線希望? (2016/08/10)
- 《十年》看見台灣 (2016/08/08)
- 《十年》搞不好三五年就玩完惹 (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