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和尚》萬物在心,一眼望去皆成空
《我是和尚》並非是部宗教電影,可卻希望每個觀眾都將自己投射到阿進身上,跟著他去感受、體悟世間的愛恨嗔癡,從和尚作為觀點著實有趣,去告訴觀眾和尚的煩惱,「空」字看似抽象、什麼都沒有,但卻是佛教一路走來在追求的。
從小到大,總是會有人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人有三千煩惱絲」,意即人的煩惱多如毛髮,而這句話從何而來?說法眾說紛紜,有一說是出自佛教,凡人只要心中毫無雜念、無私無欲,看盡一切,煩惱會自動落下,於是,佛教給人最直接的印象便是,和尚,彷彿只要頂上無毛髮,自己就能更朝著「萬物皆空」的境界前進一步,不過,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和尚,就不會有任何煩惱?
《我是和尚》用「和尚」作為主觀點,再以「平民」為辯方,用著大眾普遍擁有的印象,去對應、辯論,去告訴觀眾和尚的煩惱、視野、觀感...等等,「拋開我執、見萬物皆空」,這個「空」字看似抽象、什麼都沒有,但卻是佛教一路走來在追求的。
白方進,因為兒時總見到身為住持的爺爺在榮福寺裡忙進忙出,自然而然對於和尚這個職業充滿願景,於是長大之後,他進了大學,修習佛教相關課程,認識了廣太和孝典,可佛教奧義艱澀,要學習的事情繁雜,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當和尚,但並非每人都能真正體悟到和尚這個職業內涵,尤其總是掛在嘴邊的那些,和尚要拋開世俗煩惱,物慾、私慾、性慾各種慾望,但說來容易做到則難,於是阿進和廣太畢業後選擇當普通上班族,而孝典則在家中寺廟擔任副住持。
不過榮福寺老住持,也就是阿進爺爺突然過世,讓阿進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於是,他剃了髮,改了名,接掌榮福寺,雖然他不是半路出家,而是認真有學習過相關知識,但畢竟對於信徒、寺廟董事、施主們來說,阿進仍是經驗不足,而且沒有那個樣子。於是在和施主們開會時,總是被忽視,而他也只能乾笑帶過。
對阿進來說,住持一職是什麼、最需要做、必須做的事情是什麼是他的功課,買一串霸氣的佛珠?擺一尊雕像在玄關?擴建寺廟停車場?建立一棟佛教講堂?長老施主明白阿進是想讓更多人知道關於佛教,讓更多人,尤其是後生晚輩會自願走到寺廟裡,但他認為阿進所做的,都是形式上的,他想「人之所以會聚集,是因為人」而並非奢華建築、霸氣佛殿,若要眾人皆能服從,阿進就必須真正的去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想想自己的樣子」,將一顆難辨的心穩定下來。
阿進自己也明白自己仍在搖擺,可是到了最後,長老施主看明白恐怕連阿進自己都沒發現的,那就是其實阿進做的事情極有方向性,並非胡亂決定,表示阿進有著明確想做的事情,只是一顆心仍處在浮動狀態。
經歷了爺爺的過世、青梅竹馬京子產子後變成植物人、京子丈夫選擇拋妻棄子、阿進看見了人心百態,和好友的一席對話,再次讓阿進對於他所信奉的真理感到動搖,「人死了,又重生。人活著,已經死了。」,怎樣的活著才算活著?要能走能跳能跑能說話?變成植物人的京子還能呼吸,就不能算是一種活著?阿進雖然用佛教理論說服自己,即便京子變成這樣,他們兩人之間關係未曾改變過,可是對真治來說,即便現在沒有感覺,可時間久了,幾年過去他們繼續向前,而京子仍躺在病床上,靠著呼吸器維持生命,她躺多久,他們之間就少了多久空白,這樣子難道還不能說彼此關係變了?
「人出生之所以會啼哭,是因為被從睡夢中喚醒;人如果死亡,會繼續回到夢裡沉睡。」
阿進透過生活發生的每件事,去若有似無的感受、體悟,這遠比從早到晚都在誦經還要來得有用,佛祖也並非從最初就頓悟到萬事真理,而是透過遍路修行,慢慢地走慢慢地走,才到達「萬物皆空」的境界,對阿進來說,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我是和尚》並非是部宗教電影,可卻希望每個觀眾都將自己投射到阿進身上,跟著他去感受、體悟世間的愛恨嗔癡,從和尚作為觀點著實有趣,觀眾多少都能感受到那種想法的磨合碰撞,也沒有強壓觀點在觀眾身上,不過可惜的是,全片看下來不慍不火,平靜如水,可能就如同那句話吧,萬物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