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焦點》偉大信仰背後的諷刺
正因為深信,所以包容,正因為體系龐大,所以縱容,而焦點小組所做的,不過是比別人更有勇氣去揭開這醜陋的瘡疤而已
《驚爆焦點》在上映前,甚至在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以前,幾乎橫掃了非常多國際獎項的「最佳影片」、「最佳劇本」以及「最佳整體演出」,尤其在各影評人協會當中更是備受讚譽,也成為許多具有影響力之國際雜誌,如時代雜誌票選為「年度十大佳片冠軍」,不過可惜的是在金球獎雖然入圍三項卻一項未得,但在奧斯卡有獲得最佳影片、導演、劇本、剪輯、男配角、女配角等六獎提名,雖然有點比預期的少,但是至少影片與劇本這兩項有入圍,在所有入圍最佳影片名單中,我個人希望是《驚爆焦點》勝出,至於劇本稍微難說,而兩個配角獎在看完本片後,會覺得入圍很奇妙,但又覺得頗合理,不過兩位應該都是來陪榜的,另外我在想,如果馬克魯法洛以及瑞秋麥亞當斯可以入圍配角獎,那麼為什麼米高基頓無法入圍呢?我懂男主角一定有難度,但他可以效法《丹麥女孩》的艾莉西亞薇坎德降級報配角,應該也有很高機率可以入圍。
講了這麼多,我很喜歡《驚爆焦點》這部片,或許自己也是從事新聞相關行業,對於那種挖掘真相卻備受阻撓,尤其是當立場不同,或者是加害者是有權有勢的大集團的時候,小蝦米對抗大鯨魚,調查之路鐵定困難重重,但能夠在最後發現重大真相,讓世人能夠知道,會是很振奮人心的成果。
如同電影所提到,全美(還是波士頓地區)信奉天主教的人就有63%,可以說半數人以上的生活信仰都是遵循著天主教教義再走,例如莎夏的奶奶一周至少上三次教堂,對這些信教者來說,天主教就算不是生活全部,也是極具分量的存在,也因此不難知道當醜聞傳出天主教會盡多大力氣去掩蓋,甚至就算不用出手,底下的受害民眾多半會忍氣吞聲,或者如麥雷許律師幫教士們辯護,然後私下達成協議讓事件不會浮上檯面,為什麼會這樣?當然可以牽扯到利益,也許是麥雷許受到樞機院的壓力,但更多我想是因為他知道,如果天主教醜聞傳出,而且還是多達好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教士醜聞,一旦揭穿真相,將會有63%的民眾會受到影響,那種根深蒂固的信仰受到衝擊,那將會是多大的傷害?
再者,劇中所言,教士接近的都是單親家庭、生活困苦的孩子,在某種心理層面來說他們相較正常家庭的小孩本身就較為自卑,所以發生事情也比較不會去說出口,再來,我印象很深刻是劇中有位被強暴的同性戀小孩,他長大後接受訪問時提到,因為他們家庭是這樣子,在這樣的環境底下總會希望有神蹟降臨,於是教士的出現,並且接近他們,是多麼大的奇蹟,「信仰」是個雙面刃,它可以拯救你,也可以毀滅你,可是,一旦深信不疑,哪怕受到傷害,在這之後還是會繼續相信,多可悲,卻也莫可奈何。
是否因為大家太過天主教的存在,也可能是因為過往被隱藏得太好,於是讓環球報、甚至許多人都不去關注這樣的醜聞,一直到了從外地來的主管為止,拜倫這樣一個外地人、不信奉天主教者更能中立的去看待這件被隱瞞許久的道德醜聞,若非他指使焦點小組去深入追這起事件,或許到今都不會爆發,雖然直接去調查的不是拜倫,但是從另個角度看,他其實才是這整個新聞的最大功臣。
《驚爆焦點》電影當中,從上至下都大大諷刺著偉大信仰,正因為深信,所以包容,正因為體系龐大,所以縱容,而焦點小組所做的,不過是比別人更有勇氣去揭開這醜陋的瘡疤而已。
我滿喜歡最後的收尾方式,當焦點小組也認為即使這件事情爆發出來,但對信仰虔誠的民眾來說是否會接受還是個問題,卻沒想到在報導之後,不斷的接到電話,非抗議,而是站出來舉報的聲音,這或許是他們最想看見,卻也最始料未及的畫面,投入一個震撼彈之後,後續的效應如何爆發就是另一回事了。
相關文章
- 《驚爆焦點》沒有激情批判的控訴,卻是最沉痛的反思 (2016/03/30)
- 《驚爆焦點》圖窮匕見 (2016/02/23)
- 《驚爆焦點》四方訪查聚焦弱勢,步步進逼引爆真相! (2016/02/16)
- 《驚爆焦點》身為社區的一員如何對抗社區? (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