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娜的抉擇》二擇一與投手失憶症
比起相同年齡的叛逆期孩子們她更乖巧些,她會下西洋棋甚至幾乎每次都打敗自己的父親,她了解卡夫卡、歌德這些名字的故事,也是個懂得說德語的荷蘭人,電視節目永遠都是關注國際新聞的政治議題
1970年代,是美國職棒隊伍海盜隊的大航海時代,也是海盜隊史最輝煌的時期,而創造出那段輝煌時光的眾多元老當中,有一名投手名為史蒂夫布拉斯,於1964年升上大聯盟,更在1971年助隊打進世界大賽,七場對決巴爾的摩金鶯的系列賽裡,他一人達到兩場完投勝,這兩場當中只被擊出七支安打失兩分,協助海盜隊鎖定冠軍金盃,世界大賽MVP的投票中只落後給海盜隊史最偉大沒有之一的傳說級球員羅柏克萊門特些微的票差。隔年1972年,神鬼般的門神風範使他入選國聯全明星隊。
然而即便他於前兩年的神鬼表現令海盜隊球迷永遠無法忘懷,卻在1973年突然狀況不佳陷入生涯低潮,毫無徵兆也毫無病徵,他失去了完美的球感,1973年的ERA失分率竟高達8.93,下放到小聯盟後就再也沒有回到大聯盟賽場上。現在則是擔任海盜隊球場的播報員,繼續陪同匹茲堡球迷度過美妙的夏季棒球賽。
本片《妮娜的抉擇》中,主角的男朋友提到了這名為史帝夫的傳奇球星,當然主角對於他隔年突然失落的球感覺得好奇,竟沒料到,原來「想太多」就是他失控的原因,在運動醫學界以他命名的「投手失憶症Steve Blass Disease」。想得太多,投鼠忌器,忘了原本投出暢快好球時的爽快,以及一心享受在棒球中的愉悅,這樣的故事也不免讓我們想起當初在美國職棒奮鬥的郭泓志,同樣深受投手失憶症困擾。
就這麼傳奇球員的故事深深烙印在妮娜心中,悄悄預告了她將在片尾做出的抉擇。
這樣的抉擇雖然攬在妮娜身上,卻沒有任何一個選項是妮娜希望或需要。照顧家中行動不便成為生命中永遠累贅的成員,妮娜這角色並沒有這類人物設定般的愁眉苦臉,相反的,她非常能夠適應這樣的生活,比起相同年齡的叛逆期孩子們她更乖巧些,她會下西洋棋甚至幾乎每次都打敗自己的父親,她了解卡夫卡、歌德這些名字的故事,也是個懂得說德語的荷蘭人,電視節目永遠都是關注國際新聞的政治議題。
即便她的輕鬆自在看在他人眼裡極具傳染力,卻沒想到幫不上她最想幫助的人。
是否和親朋好友玩過這樣的遊戲?「金城武或劉德華?」「吃一坨屎或和如花上床?」「長得超帥但智能不足或長得超醜但絕頂聰明?」艱難的二擇一問題常是對話中的小樂趣,也是能了解彼此的有趣途徑。這是導演用以貫穿全片的主軸,也是妮娜在做出最後抉擇之前,緩慢鋪陳結局用的輕盈腳步聲。
面對生而煎熬與一死痛快的抉擇,導演莎絲奇雅迪辛其實表明了非常清楚的立場,比起讓主角舉棋不定深陷兩難的困境之中,艾比霍絲的角色獲得了非常明白的指引,透過認識男友而認識的職棒球星,因而了解到思考過多也有可能造成不滿的結局,同時與父親間暢談無阻的羈絆也讓她的抉擇方式更加明確,與其說是在生與死間的徘徊,不如可以把她理解成,生命與死法間的猶豫。
很顯然的,對於生命的定義大大影響了一個人的求生意志。
「讓我握著你的手。只要你一直願意握著。」
「歌德?」
「是卡夫卡。」
該如何解釋呢?繼續陪伴著我忍受煎熬?還是,握住我的手,只要你願意給我點勇氣,以及一些幫助,幫助我解脫。
即便全片處於緩慢沒有重點的情緒漫步中,最終那一幕奔跑所引導而出的情感面卻也意外有趣。
妮娜的抉擇,沒有任何選項是她所希望或需要的。
也難怪本片能獲得當年德語系奧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導演,兩個人的合作的確非常出色。
順便打個廣告吧,台灣國際青少年影展剩下明天,此影展顧名思義就是以青少年為選片方向的影展,今年是第二屆,主題為「是你 在選擇嗎?」,當中也包含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國片《共犯》,從青少年的觀點出發,從選擇這件事帶給青年觀眾們一次有趣的觀影體驗,並用電影來聊聊大家的青春。喔你一定說怎麼舊片比較多,但有些歐洲片就算你想載也載不到可以信任的字幕顆顆,所以管它多舊在台灣其實都算新啦!
有興趣的影迷們請到光點華山電影館唷!場次表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