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愛在他鄉》的美國夢,一個更好、更富裕幸福的生活


《愛在他鄉》沒有描述多麼遠大的理想、奮鬥的血淚,而是透過一個女孩最平凡的渴望,漂洋過海在兩個城市所經歷的生活、愛情,看見1950年代下,散落各地一個個移民者們的縮影。

改編自愛爾蘭小說家科姆托賓同名小說的《愛在他鄉》,描繪了1950年代,愛爾蘭女孩艾莉絲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隻身前往紐約,落腳於移民的聚集地布魯克林。濃烈思鄉之情所造成的痛苦,在一段愛情的到來後即煙消雲散,然而從家鄉傳來的噩耗使得她再度返回愛爾蘭,面對著往日熟悉的一切及一段全新的愛情,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艾莉絲該如何選擇?




『美國夢』,實現理想生活的代名詞

自18世紀末美國獨立後,北美這一大片尚未被佔據的廣袤土地,成了財富與機會均等的化身,「那些遙遠未涉及的土地永遠比他們已經占有的土地要好」,人人皆可自由開拓的當時,也造就了19世紀的流金歲月時代,許多身無分文的平民,靠著金礦油田的開採,一夜致富。只要你聰明、勤奮與堅忍不拔,那麼你便有機會擠身至上層社會階級,那麼夢想,將不再只是夢想。




『美國夢』一詞開始普遍流傳是源自亞當斯【美國史詩】書中:「讓我們所有階層的公民過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國夢,這是我們迄今為止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愛在他鄉》中的1950年代,正當二戰後經濟開始復甦的時候,自由繁榮的風氣達到鼎盛,加上美國甫通過的〈移民與歸化法案〉開放了更多移民限制,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不約而同地在心中種下『美國夢』這顆希望種子,他們相信只要努力、奮鬥,便可成功富裕、過上更好的生活。艾莉絲踏上橫跨大西洋的船,在港口和母親姐姐不斷揮手道別,這樣的景象已成了當時歐洲鄉鎮、甚至全球一點都不陌生的時代印記。歷經疲倦衰敗的戰爭後,『美國夢』不僅在物質生活上造成了改變,更在精神層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鼓舞。

布魯克林,我們的第二個家

位居紐約、靠海的布魯克林,源自荷蘭文Breukelen,從命名即帶有濃濃的移民色彩,最早是荷蘭移民村落,如今已是擁有世界各地住民的大熔爐,包含了中國城、小義大利區、俄羅斯小區等,簡直是去一次布魯克林,就可周遊列國!《愛在他鄉》的英文片名Brooklyn即簡單直白的點出,這是一個關於移民的故事,從片中教會為艾莉絲安排的宿舍、愛爾蘭舞會、義大利男孩和一封又一封承載思念、往返大洋兩端的信,這些時代訊息讓我們看見,移民的人們是這樣生活的阿。




影片的最後,艾莉絲在船上遇見彷若當年自己、另一個青澀羞怯的女孩,同樣獨身一人、同樣茫然無助,眼睛裡卻散發著閃爍的光芒,雀躍地說:「聽說布魯克林很棒、也有很多愛爾蘭人?我也要去那耶。」早已蛻變成長的艾莉絲只是輕輕的叮囑著女孩該注意的事項,望著海洋彼端,布魯克林,迎接了多少個艾莉絲在那裡紮根,又成了多少移民者的第二個家。《愛在他鄉》沒有描述多麼遠大的理想、奮鬥的血淚,而是透過一個女孩最平凡的渴望,漂洋過海在兩個城市所經歷的生活、愛情,看見1950年代下,散落各地一個個移民者們的縮影。

作者:ju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33】 2016/01/15